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34篇
  免费   1999篇
  国内免费   1290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160篇
妇产科学   234篇
基础医学   1453篇
口腔科学   843篇
临床医学   8335篇
内科学   4663篇
皮肤病学   545篇
神经病学   884篇
特种医学   15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3610篇
综合类   14703篇
预防医学   2665篇
眼科学   425篇
药学   6189篇
  96篇
中国医学   4559篇
肿瘤学   740篇
  2024年   279篇
  2023年   1000篇
  2022年   913篇
  2021年   1286篇
  2020年   1220篇
  2019年   1321篇
  2018年   571篇
  2017年   1278篇
  2016年   1226篇
  2015年   1433篇
  2014年   2495篇
  2013年   2483篇
  2012年   3185篇
  2011年   3254篇
  2010年   2929篇
  2009年   2825篇
  2008年   3198篇
  2007年   2876篇
  2006年   2676篇
  2005年   2850篇
  2004年   2065篇
  2003年   1911篇
  2002年   1614篇
  2001年   1233篇
  2000年   932篇
  1999年   688篇
  1998年   653篇
  1997年   624篇
  1996年   523篇
  1995年   398篇
  1994年   366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228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性病变的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46例患者60肢均经足背静脉穿刺造影。分别摄取小腿、膝部、大腿部位的平静呼吸及Valsalva屏气呼吸的正位、斜位X线片。结果:下肢60肢造影成功率100%,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30肢(50%),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肢(3.3%),单纯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8肢(13.5%),造影正常5肢。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静脉性病变可靠、简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1956年May和Thurmer描述了由于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和搏动的机械作用使左髂总静脉肥厚进而出现左髂总静脉梗阻的症状和体征,称为May-Thurmer综合征。1965年Cockett报道了2例在右髂总动脉横跨左髂总静脉完全或不完全的梗阻称之为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亦称为Cockett综合征。1987年David报道了1例变异的May-Thurmer综合征.即迂曲的左髂总动脉压迫左髂总静脉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Uehino等和Steinberg等各报道了1例由于左髂内动脉压迫而致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髂总静脉受压是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并在左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患者,女,63岁。因突发气促,呼吸困难2m,加重10d而入院治疗。缘于入院2m前活动时突感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干咳、头晕、伴口唇发绀,休息后,气促、呼吸困难稍缓解,仍有胸闷、干咳、头晕,但能忍受,未治疗。入院10d前,再次气促、呼吸困难,胸闷加重,入院7天前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左侧大于右侧,喜右侧而卧。既往无“慢支、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葛根素和血栓通注射液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25例26只眼)、血栓通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尿激酶对照组(20例21只眼),平均疗程28天;对各组病人作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检查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和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开始有效日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见效快(P<0.02);葛根素与血栓通两治疗组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但葛根素组在对改善合并有黄斑水肿方面较血栓通组好,而在视网膜出血的吸收上血栓通优于葛根素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葛根素与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95.
中波段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诱导和钙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中波段紫外线 (UVB)照射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HaCaT细胞 )的凋亡和对细胞静息Ca2 + 及thapsigargin和adrenaline引起的Ca2 + 运动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染色法分析受UVB照射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 ,用流式细胞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Hoechst332 5 8核染色法观察UVB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Fura 2 /AM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胞浆游离Ca2 + 浓度的变化。结果 在 1 2 5~ 6 2 5J·m-2 的UVB照射剂量之间和照射后培养时间 2 4h内的条件下 ,UVB照射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的存活率 ;在照射后培养时间 1 8h内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细胞凋亡 ;2 5 0J·m-2 UVB照射后 ,细胞的静息钙迅速下降 ,在照射后第 6h静息钙降至最低 ,且thapsigargin(1 0μmol·L-1 )和adrenaline(1 0 μmol·L-1 )所引起的钙释放及由此产生的钙内流也随照射后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 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的凋亡及引起细胞钙稳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996.
葛根素对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组 )、单纯溶栓组 (T组 )、葛根素组 (Pur组 ) ,经右心导管注入条柱状自体血栓 ,心导管法监测血流动力学 ,制备急性肺血栓栓塞实验模型。测定栓塞前、栓塞后2h、溶栓后 2h、4h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的含量 ;术毕肺组织行病理及电镜观察。结果 ①T组和Pur组在溶栓开始后 1h ,PAMP即显著下降 (P <0 0 1) ;在溶栓开始后 1hPur组PAMP即明显低于T组 (P<0 0 5 )。②在栓塞后 2h、溶栓后 2h、4h时 ,T组和Pur组血浆SOD活力均明显低于栓塞前 (P <0 0 5 ) ,而MDA含量在栓塞后 2h无明显变化 ,在溶栓后 2h、4h才开始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T组同期比较 ,Pur组在溶栓后 2h、4h血浆SOD活力和MDA含量分别有明显升高和下降 (P <0 0 5 ,P <0 0 1)。③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显示 ,Pur组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较T组明显减轻。结论 葛根素对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害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7.
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潜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cordvascularendothelialcell,HUVEC)的体外培养体系 ,MTT法检测IFNγ(10、10 0、10 0 0U·ml-1)对HUVEC生长的直接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IFNγ对HUVEC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半定量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IFNγ对HUVEC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mRNA的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缺氧状态下IFNγ(30、30 0、30 0 0U·ml-1)对人肺癌PG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中VEGF的影响。结果 :IFNγ(10、10 0、10 0 0U·ml-1)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的生长 (P <0 .0 1) ;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10、10 0、10 0 0U·ml-1)作用的HUVEC ,无亚二倍体峰出现 ,但细胞周期分析显示 ,IFNγ各给药组均可减少G2 M期的细胞比例 (P <0 .0 5或P <0 .0 1)。IFNγ(10 0、10 0 0U·ml-1)对抑凋亡基因Bcl 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缺氧状态下IFNγ 30 0 0U·ml-1可抑制人肺癌PG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FNγ可能通过直接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或间接下调肿瘤血管生成刺激因子释放的机制 ,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通络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和离体血小板聚集率及解聚率的测定,研究通络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结果:通络注射液中、高剂量均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的湿重和干重;通络注射液各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抑制ADP,AA和Coll诱导的离体血小板聚集,并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解聚作用。结论:通络注射液抑制在体血栓形成,抑制离体血小板聚集,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解聚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的11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2%(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2.45±4.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1±6.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因需要化疗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等血液指标检测。于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7 d、14 d、21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进行检查,了解有无血栓发生,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61例恶性肿瘤并进行PICC置管患者,39例患者(24.22%)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血栓组)。其中,无症状血栓34例(占血栓组87.18%)、有症状血栓5例(占血栓组12.82%),发生时间为置管后(9.15±4.59) d,79.49%(31/39)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7 d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置管前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岁以下的血栓组患者(n=16)FIB、PLT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患者(n=70)(P<0.05)。结论FIB升高增加了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60岁以下置管患者尤应注意FIB、PLT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