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943篇
  免费   7525篇
  国内免费   8614篇
耳鼻咽喉   962篇
儿科学   1061篇
妇产科学   640篇
基础医学   9925篇
口腔科学   3561篇
临床医学   20352篇
内科学   9450篇
皮肤病学   556篇
神经病学   3845篇
特种医学   53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5篇
外科学   19337篇
综合类   40653篇
预防医学   8143篇
眼科学   896篇
药学   17093篇
  277篇
中国医学   14935篇
肿瘤学   3038篇
  2024年   1320篇
  2023年   4304篇
  2022年   3668篇
  2021年   4518篇
  2020年   4395篇
  2019年   4481篇
  2018年   2221篇
  2017年   3806篇
  2016年   4132篇
  2015年   4974篇
  2014年   7516篇
  2013年   7491篇
  2012年   9692篇
  2011年   10653篇
  2010年   9287篇
  2009年   8890篇
  2008年   9993篇
  2007年   8765篇
  2006年   7459篇
  2005年   7826篇
  2004年   6100篇
  2003年   5295篇
  2002年   4040篇
  2001年   3480篇
  2000年   2660篇
  1999年   2362篇
  1998年   1974篇
  1997年   1786篇
  1996年   1573篇
  1995年   1288篇
  1994年   1062篇
  1993年   626篇
  1992年   581篇
  1991年   469篇
  1990年   468篇
  1989年   375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102.
103.
104.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与椎旁神经阻滞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5例采用非气管插管麻醉单孔胸腔镜手术的肺部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22例)与硬膜外麻醉组(23例)。麻醉诱导前,椎旁神经阻滞组均于超声引导下阻滞胸3~6棘突旁神经根;硬膜外麻醉组均于胸6~7或7~8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带管时间、出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硬膜外麻醉组相比,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7.22±2.20)min比(18.80±5.06)min]、下床活动时间[(11.45±3.01)h比(21.90±4.61)h]、带管时间[(2.77±0.81)d比(5.47±1.31)d]、出院时间[(3.68±0.84)d比(6.17±1.03)d]均缩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74、-8.763、-8.282、-7.594,均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未发生低氧血症、低血压、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手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上可优先选择,有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5.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肿瘤,通过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表现出很好的临床活性,它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进程从而选择性地阻滞肿瘤细胞生长,能够显著延长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长期使用存在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的问题。CDK4/6抑制剂的耐药机制是多因素的,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基因缺失、细胞周期蛋白E1基因以及CDKs过表达等,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尚未成熟,仍处于不断发展中。有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在细胞间转运一系列蛋白质、DNA和RNA组分,参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可能与肿瘤的预测、诊断及耐药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就外泌体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CDK4/6抑制剂耐药的相互联系进行综述,讨论以此靶点进行乳腺癌诊疗及抗CDK4/6抑制剂耐药的可能性,为改善乳腺癌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正>跌倒是指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由于各种原因倒在地上或者更低的平面上[1]。美国卫生健康与质量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100万住院患者会发生跌倒,且30%~51%的跌倒会使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医院各类评审标准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国医院协会安全目标》、《JCI医院评审标准》等,都把跌倒管理作为患者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3-5]。因此,预防跌倒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1~72岁,中位数54岁。病变节段L4~519例、L_5S_111例。病程3个月至7年,中位数4年。比较手术前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切口长度(0.48±0.12)cm,手术时间(61.32±6.78)min,术中失血量(47.83±12.41)mL。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加强换药后切口乙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6个月,中位数12个月。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3±1.27)分,(1.02±0.24)分,(0.65±0.12)分,F=17.832,P=0.000;(45.37±4.35)分,(15.42±2.87)分,(7.76±1.19)分,F=29.931,P=0.000];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0,P=0.000),术后3个月的腰部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个月降低(P=0.000);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0,P=0.000),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较术后1个月降低(P=0.000)。术后3个月SF-36量表评分中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精力和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增高[(58.37±7.16)分,(71.28±5.25)分,t=7.964,P=0.000;(56.42±4.79)分,(73.14±6.28)分,t=11.595,P=0.000;(56.57±7.19)分,(76.19±4.35)分,t=12.788,P=0.000;(64.39±7.14)分,(78.91±5.64)分,t=8.741,P=0.000;(65.73±8.29)分,(76.54±6.58)分,t=5.594,P=0.000;(60.12±4.64)分,(69.83±6.57)分,t=6.612,P=0.000;(54.62±6.56)分,(67.28±5.87)分,t=7.877,P=0.000;(58.28±8.19)分,(70.85±5.45)分,t=6.998,P=0.000]。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8.
回顾总结144例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完善的术前准备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饮食和严密观察伤口出血疼痛和感染情况,认为围手术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利于患儿恢复,减少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在腰椎峡部裂(L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经MSCT诊断为LS患者120例,分别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综合对比MPR、MIP、VR图像。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检出LS 227处,滑脱73例;MPR图像、MIP图像对LS检出率高于VR图像(P<0.05)。MPR图像可清楚显示LS情况及椎体滑脱程度;MIP图像也可显示LS情况,但对周围软组织观察效果不佳;VR图像可立体观察峡部结构,但对较小裂隙显示较差。结论MSCT重建技术可全方位评估LS情况,推荐MPR作为临床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鼻息肉作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4%。鼻息肉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血管内皮间隙增大,导致大量血浆蛋白漏出,组织呈现高度水肿的状态。外泌体作为一种纳米级囊泡,能运载多种蛋白质、mRNA、miRNA等物质,通过影响鼻腔菌群多样性,调节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分泌多种特定蛋白质等方式调控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外泌体调控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旨在为鼻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