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92篇
  免费   1703篇
  国内免费   971篇
耳鼻咽喉   139篇
儿科学   145篇
妇产科学   153篇
基础医学   1561篇
口腔科学   1278篇
临床医学   5423篇
内科学   1197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765篇
特种医学   18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4711篇
综合类   9091篇
预防医学   1668篇
眼科学   125篇
药学   3133篇
  100篇
中国医学   1806篇
肿瘤学   1699篇
  2024年   246篇
  2023年   923篇
  2022年   764篇
  2021年   936篇
  2020年   1051篇
  2019年   1002篇
  2018年   496篇
  2017年   773篇
  2016年   987篇
  2015年   1082篇
  2014年   1752篇
  2013年   1798篇
  2012年   2095篇
  2011年   2375篇
  2010年   2187篇
  2009年   1937篇
  2008年   2100篇
  2007年   1911篇
  2006年   1701篇
  2005年   1640篇
  2004年   1380篇
  2003年   1142篇
  2002年   857篇
  2001年   754篇
  2000年   542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鞘内注药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作者对46例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鞘内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40例常规治疗的中晚期结脑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鞘内注药对脑脊液压力、性质及头痛、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能有效改善脑脊液的性质,减少脑积水、椎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减少致死率、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受为分析,颧区垂直骨内种植和斜向骨内种植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法对比研究,螺纹牙本质钉的同位力测试,复合矫治弓丝矫治错位牙的受力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闭合小型皮肤切口的新方法,避免或减轻切口疤痕。方法对小型皮肤切口/伤口,通过对皮下组织的减张缝合,使切口/伤口已基本对合之后,不缝皮肤,使用拉合胶带闭合切口/伤口。结果应用于门诊手术共108例,均愈合良好。无发生切口/伤口裂开或对合不良现象。结论应用拉合胶带闭合皮肤小切口/伤口,只要病例选择得当,使用方法正确,能够避免或减少切口/伤口的疤痕形成,缩短手术时间,且简单易行,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4.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相似文献   
35.
闭合整复加纸板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楼激  傅玲俐 《中国骨伤》2006,19(1):51-51
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5年1月,采用闭合整复后加纸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3例,取得良好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2~78岁。伤后就诊时间20min~5d。均为闭合性骨折,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其中锁骨中1/3骨折30例,外1/3骨折3例。2固定材料纸板:由注射针剂的包装盒纸板  相似文献   
36.
实时三维超声对室间隔缺损的直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对室间隔缺损(VSD)全貌的直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RT3DE对238例VSD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包括法洛四联症(TOF)36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TECD)2例和十字交叉心2例。获取并切割“全容积三维”图像,寻找最佳视角显示病变结构全貌。 结果RT3DE对中型和大型VSD(直径≥5mm)的直视效果优于小型VSD(〈5mm)。可显示缺损的形状、部位及毗邻结构。胸骨旁四腔位和心底短轴位RT3DE图像效果最佳,胸骨旁长轴位及心尖五腔位次之。 结论VSD的大小、部位及三维图像质量是决定RT3DE观察效果的主要因素。RT3DE可清晰直视中型及大型VSD的全貌。  相似文献   
37.
张卫  马慧  王惠慧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1):1183-1185
目的:探讨三维血流能量成像(3D-CP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的病灶进行二维、CDFI及3D-CPA的检查,比较CDFI及3D-CPA显示肿瘤瘤内或瘤周血流多普勒信号丰富程度及血管分布类型,并检测肿瘤的血流参数。结果:3D-CPA显示肿瘤血流分布丰富程度及血管分布类型与CDFI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CDFI均可探及肿瘤的搏动性动脉血流,其中,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为43~157cm/s,阻力指数(RI)为0.49~0.82,大于0.65者45例。结论:3D-CPA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的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价原发性肝癌血供及血管分布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8年2月~200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65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年龄5~12岁,平均7.8岁。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为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m评分:优63例,良69例,一般33例,差0例。肘关节伸屈活动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护对椎管神经鞘瘤显微手术中的作用及意义,提高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术中电生理动态监护下,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结果 治愈60例(占92.3%),好转5例(占7.7%),无死亡;肿瘤全切62例,次全切除3例,全切率95.4%。结论 常规动态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椎管神经鞘瘤,能保全脊髓神经的功能,减少副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对影响脊柱稳定性的行脊柱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