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8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目的 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6例腰椎退变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介绍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知识,指导患者唤醒试验练习;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结果 16例均能配合护理工作,顺利渡过围术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间未发生护理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 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棘突成型应用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疾病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成型于后路椎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疾病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单纯椎管狭窄10例.观察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5例失随访,72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9) mm,术后2周(10.9±1.8) mm,最后一次随访(10.7±1.7) 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治疗的87例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疗效。结果术后1年和术后3年后的平均改善率为分别(84.0&#177;9.0)%和(85.4&#177;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間植骨选择.方法 A组41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对照组,行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B组46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实验组,行椎间自体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植骨,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改善、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和影像学测量结果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缓解评分程度、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及减少腰椎滑移危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手术方法可行有效,在维持椎间隙高度与减少腰椎滑移方面有较好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65.
CT三维重建在胸椎间孔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到棘突尖距离、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①T1-3椎间孔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为(20.5±3.0)mm,T4-6为(5.1±4.7)mm,T7-9为(4.4±2.0)mm,T10-12为(19.6±5.4)mm。②在T7处,椎间孔至正中线和棘突尖的距离最近,分别(15.2±4.8)mm和(44.3±5.9)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加。③椎间孔前后径为(9.8±1.4)mm。④椎间孔上下径(12.1±3.5)mm。结论胸椎间孔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6.
胃、十二指肠病变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胃镜检查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自2011年09月至2012年03月,收录了在我院骨科门诊病人中以第八胸椎棘突压痛为主要症状的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病人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68.
颈椎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1例,根据JOA评分和术后CT判定改善率。结果 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4.3个月),应用JOA评分改善率均〉75%,CT示处于良好开门状态,疗效满意。结论 本改良术式较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减少,但对手术者要求较高,应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反角度CT扫描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反角度CT扫描技术的认识。方法 对12例腰腿痛患者行腰椎常规CT扫描和反角度CT扫描椎弓。结果 经反角度扫描12例共36个椎弓均可显示由椎体、椎弓根、椎弓峡部、椎板及棘突构成的骨性椎管。反角度CT扫描诊断椎弓崩裂8例11个椎弓,在3例椎体滑脱中发现1例为假性滑脱;腰椎常规CT扫描诊断椎同盘突出5例、崩椎弓裂5例7个椎弓。结论 反角度CT扫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椎弓的常规CT扫描方法,是对常规CT扫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