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44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287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212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2649篇
内科学   204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380篇
外科学   2010篇
综合类   5622篇
预防医学   965篇
眼科学   151篇
药学   1707篇
  29篇
中国医学   1237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415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548篇
  2014年   1187篇
  2013年   1132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603篇
  2010年   1557篇
  2009年   1361篇
  2008年   1393篇
  2007年   1349篇
  2006年   1175篇
  2005年   1246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1223篇
  2002年   1052篇
  2001年   967篇
  2000年   899篇
  1999年   747篇
  1998年   626篇
  1997年   542篇
  1996年   526篇
  1995年   419篇
  1994年   369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行手法松解术,松解完毕后患者行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所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32例患者平均随访(20.4±3.1)周。松解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平均(70.0±10. 8)°,松解后末次随访主动屈曲度平均(106.4±7.9)°,平均改善(36.9±7.5)°(t=-28.5,P<0.05)。松解前KSS评分平均(78.3±2.3)分,松解后末次随访KSS评分平均(88.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平均(4.5±1.1)分,为中度疼痛。随访无假体周围骨折、伸膝装置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缓解患者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2.
洪海平  陶冶  钟诚  李婕  徐玉云 《中国骨伤》2020,33(6):524-529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颈枕快速松解术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88例,因失访而实际获完整临床资料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20~40(30.55±5.21)岁;病程1~42(14.21±7.38)个月。86例分为两组,44例采用超微针刀颈枕快速松解术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治疗组1次/周,对照组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记录颈痛量表(NPQ)评分(并计算百分率)、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时记录颈椎生理曲度D值,并评定治疗结束时和1个月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同时要求患者注意纠正日常不良姿势,睡觉保持低枕位,每日早、晚用高低适中的柱形枕置于颈后,颈椎后伸状态下平睡0.5 h。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颈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均显著改善(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3周结束及1个月后随访时,治疗组颈痛NPQ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颈痛NPQ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03.63,P=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4.964,P=0.012);两组颈椎活动度的RO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颈椎活动度RO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40.32,P=0.000),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并不存在交互效应(F=0.311,P=0.734)。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D值的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40/44),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9%(37/44),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32/42,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微针刀颈枕快速松解术结合颈椎微调法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安全性较好,是治疗症状型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肖清明  吴昔钧  尹恒  邱峰  李超  张贤 《中国骨伤》2020,33(10):928-932
目的:探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推拿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退变性腰椎失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其中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组(肌筋膜链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0~69(51.76±5.07)岁;病程(3.4±1.6)年。基于中医经络理论手法治疗组(中医经络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2~70(52.48±4.31)岁;病程(3.3±1.7)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和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腰痛程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及改良的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部肌肉肌张力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肌筋膜链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与中医经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筋膜链组治疗结束后1和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改良ODI评分及腰部肌肉肌张力较中医经络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4.
995.
手法为主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自2000年5月以来,我院运用手法为主配合颈椎牵引、中药热敷等方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6.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80例临床分析山东省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271506)刘日汉,马建林,张允芝,冯川颈椎病系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内对颈椎病的研究已有了新进展,在研究病理机制,治疗方法上已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进...  相似文献   
997.
推拿治疗急性腰痛的疗效分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言安 《中国康复》1993,8(1):47-48
1988年8月~1990年12月,我院以推拿手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腰痛284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84例中,男167例,女117例;年龄15~67岁,其中30岁以下52例,>30~40岁59例,>40~50岁92例,50岁以上81例;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108例,干部、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176例;发病前有受寒、湿史者61例,有外伤史者223例;临床均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核性腰椎炎和恶性肿瘤,属急性扭伤者204例(左侧78例、右侧  相似文献   
998.
手法复位配合中医药治疗踝关节骨折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中医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法复位配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76例踝关节骨折病例。结果治疗效果优占85.9%(67/78),良11.5%(9/78);恢复时间在8周内的占80.8%(63/78)。结论手法复位配合中医三期辨证施治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9.
产妇抚触婴儿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抚触是指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婴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秩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婴儿在出生时受到温暖羊水的抚触,分娩过程中接受了产道收缩所带来的这一特殊的按摩,出生后由于环境改变,寒冷、噪音的刺激,婴儿会感到不适应而恐惧、哭闹,给予婴儿亲吻、爱抚,甚至轻轻地拍拍婴儿都能使婴儿安静。  相似文献   
1000.
乐国平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9-1212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0.455〉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0.036〈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0.002〈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r=0.502,P=0.479〉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1.000〉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x^2=7.636,P=0.006〈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