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287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375篇
预防医学   2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3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2.
目的临床研究尿道发育不良性阴茎弯曲27例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皮肤切口绕过菲薄尿道,脱蜕尿道表面阴茎皮肤,切断阴茎腹侧之深浅筋膜,伸直阴茎,手术不伤及尿道。结果27例阴茎下弯得以伸直,其中1例因留置橡胶导尿管导致阴茎部尿道狭窄,经尿扩治疗2年余,排尿尚通畅。结论采取保护菲薄尿道的切口脱蜕阴茎皮肤,切断增厚的阴茎筋膜能伸直Ⅰ型弯曲的阴茎。  相似文献   
23.
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脂多糖抗原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性空肠弯曲菌复制动物模型成功后的动物免疫血清对河北省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分离株空肠弯曲菌、动物来源株空肠弯曲菌及北京对照用人源株空肠弯曲菌及其脂多糖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了典型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样疾病的动物已产生了明显的抗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性空肠弯曲菌的免疫反应,其抗脂多糖抗体与当地其它来源株空肠弯曲菌有部分交叉反应,与北京分离株空肠弯曲菌无明显交叉反应。说明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性空肠弯曲菌脂多糖具有其独持的抗原性。支持某些特殊血清型的空肠弯曲菌参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24.
作为文章[1]的继续,本文在文章[1]的分析结果基础上,针对壁面对称和非对称狭窄的两种不同情况,通过数值计算给出弯曲狭窄血管内血流的轴向和周向切应力的分布曲线,并讨论其随管壁面几何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讨论壁面几何参数对平均血流量和压力降影响的规律。从中发现,当狭窄较轻时(λ<0.2),壁面切应力、平均流量和压力降受狭窄度(λ)的影响不大,而在狭窄较严重时(λ>0.7),狭窄度微小的变化会引起它们急剧变化。此外,在讨论狭窄的非对称性对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时还发现,非对称性只对轴向切应力有明显的影响,而对其它参量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5.
本文用^3H-TdR掺入试验发现空肠弯曲菌43KD热休克蛋白(HSP43)能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活化,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这种活化作用不但能被特异性针对HSP43的二株单抗明显抑制,而且也能针对HSP60家族保守区序列的二株单抗所抑制,去除巨噬细胞同样也能抑制HSP43活化作用。用单抗和补体的特异性杀伤所致T细胞亚群缺失试验发现HSP43主要活化CD4^+T细胞,本文结果提示空肠弯曲菌HSP43可  相似文献   
26.
王强  向宁  刘志杨  杨立群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51-1654
  目的  观察脊柱健康操对成都市脊柱发育异常小学生的矫治效果,为改善脊柱倾斜角度和脊柱后凸角度异常提供参考。  方法  在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选取成都市武侯区4所小学中高年级331名小学生,筛查出脊柱弯曲异常者9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为期12周的常规体育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12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脊柱健康操训练。采用SpineScan手持式电子脊柱测量仪测试2组对象实施前后的脊柱活动度(颈椎、胸椎的侧屈角度、前屈后伸角度以及旋转角度)、脊柱倾斜角度、脊柱后凸角度、身体平衡度(肩水平线、骶髂后棘水平线),并采用手持式肺活量计测试两组实验前后的肺活量。  结果  实施12周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颈椎侧屈角度(78.36±3.72,72.39±3.17)°、颈椎前屈后伸角度(112.37±5.17,107.41±4.40)°、颈椎旋转角度(119.37±4.22,112.49±5.78)°、腰椎侧屈角度(49.37±4.12,41.85±3.37)°、腰椎前屈后伸角度(106.47±4.90,98.09±3.84)°、腰椎旋转角度(54.37±5.12,50.30±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4,2.82,4.02,4.96,4.36,5.75,P值均<0.05);两组的脊柱倾斜角度(4.14±0.36,6.02±0.48)°、脊柱后凸角度(30.17±1.82、37.48±2.14)°、肩水平线不平衡度(0.96±0.18,2.30±0.37)°、骶髂后棘水平线不平衡度(0.77±0.15,1.4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5,-6.74,-7.52,-6.58,P值均<0.01);两组肺活量[(2 119.55±115.40)(2 042.47±104.3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1)。  结论  脊柱健康操能提高脊柱弯曲异常小学生的脊柱关节活动度,改善脊柱倾斜角度和脊柱后凸角度异常,提高身体平衡度和肺活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区5所学校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检查、问卷调查及所在教室教学环境检测,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18岁中小学生1 342人,其中男生687人,女生655人,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占81.45%。9~18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106例,检出率为7.9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学段(OR=0.147)、黑板平均照度达标(OR=0.415)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保护因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1~3 h(OR=2.030)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论 北京市某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较高,受学段、教学环境、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多因素影响,应加强社会、学校及家庭的联合干预。  相似文献   
28.
以过硫酸胺为引发剂,在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丙烯酸单体,得到的PVA/PAA混合水溶液在凝固浴硫酸胺饱和水溶液中纺丝制备了物理缠结和氢固定网络形式的PVA/PAA水凝胶纤维。该纤维于NaCl溶液中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流-刺激敏感性,表现为溶胀、收缩、弯曲行为。纤维的弯曲速度和最大弯曲度随电场强度和凝胶网络中PA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电解质溶液离子强度的变化出现临界最大值。纤维向负极弯曲的过程中,在电场下自由离子和反庆子迁移引起的渗透压主导作用,弯曲过程主要是溶胀弯曲;向正极弯曲过程中,由于电化学反应和电场作用下产生的PH梯度导致凝胶网络构像变化主导作用,弯曲主要是收缩弯曲;弯曲由负极向正极转化过程中,两种机理对弯曲的影响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29.
李尚乐  张强  荣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84-1387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西藏自治区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涉及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山南市和阿里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地级市选取1个城区和1个县,共监测中小学生19 023名。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脊柱弯曲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人数223人,检出率为1.17%。不同片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1,8.0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测点、学段、性别、身高、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44,2.17,2.46,1.62,1.02,0.11,1.00,P值均 < 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减少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脊柱弯曲异常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虹口区7所学校1 884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中小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和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结果  虹口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7.2%,随着学段的升高,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升高,普通高中(15.7%)>职业高中(8.1%)>初中(3.4%)>小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4,P < 0.01);男生脊柱弯曲异常率为5.9%,女生为8.6%,女生高于男生(χ2=5.27,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影响脊柱弯曲异常发生的因素有学段、营养状况、每天户外活动时间(P值均<0.05)。  结论  脊柱弯曲异常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需要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加强筛查、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