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82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331篇
耳鼻咽喉   115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160篇
基础医学   769篇
口腔科学   141篇
临床医学   5258篇
内科学   657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309篇
特种医学   6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191篇
综合类   8778篇
预防医学   1995篇
眼科学   418篇
药学   3097篇
  136篇
中国医学   2137篇
肿瘤学   175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1335篇
  2013年   1363篇
  2012年   1825篇
  2011年   1981篇
  2010年   1758篇
  2009年   1672篇
  2008年   1819篇
  2007年   1646篇
  2006年   1448篇
  2005年   1628篇
  2004年   1398篇
  2003年   1347篇
  2002年   1045篇
  2001年   900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432篇
  1998年   386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992.
在心肌解剖结构方面近些年研究有关心室肌带(ventricular myocardial or muscleband,VMB)的工作较多。这些心室带研究除了心肌解剖以外,还涉及心肌收缩的顺序、心动周期、临床扩张性心肌病和慢性心衰等多方面。VMB从肺动脉根部呈螺旋形环绕一直绕至主动脉根部,形成两个螺旋分别称心底环(basal loop)和心尖环(apical loop)。心室带赋予心肌解剖结构一个全新的观念,它不仅能够解释传统解剖不能解释的心脏快速充盈期充盈机制,而且还能为临床扩张性心肌病和慢性心衰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柯雪爱 《新中医》2021,53(22):97-100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止带方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下注型带下病97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9 例与对照组48 例。试验组采用自拟清热利湿止带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克霉唑阴道片、甲硝唑片等治疗。2 组疗程均为7 d,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阴道清洁度、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为87.5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带色质味异常、口苦而腻、缺乏食欲、尿黄、接触痛等症状消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道清洁度分级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2.04%,对照组为29.1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4.08%,对照组为19.0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止带方可改善湿热下注型带下病患者临床症状及阴道清洁度,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明确人类脊髓中伤害性信息的传导通路,最近日本国立生理科学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署的几位学者联合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人类被试者背部皮肤、颈7(C7)和胸10(Th10)水平、脊突右侧4cm处,用YAG激光器给予点刺激以激活A8纤维,然后记录大脑皮层的诱发电位。多信号源分析表明,有4个脑区被激活,它们分别是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I)、双侧西尔维厄斯副核(Parasylvian)和扣带皮层(cingulatecortex)。其中,扣带皮层的电活动包含2种成分,N2和P2。  相似文献   
995.
背景: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常采用手术治疗,既往多为切开复位及刚性固定,后期逐渐出现并发症及相关功能障碍。如今微创及弹性固定是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新趋势。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随访超过2年,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9±5.7)岁,Rockwood分型Ⅲ型16例,Ⅳ型16例,其中20例采用关节镜辅助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内固定治疗,设为观察组,12例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系统评分(UCLA),末次随访根据X线片、关节活动度等评价手术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前,UCL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7 d、1个月、末次随访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TightRope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能有效固定脱位肩锁关节,改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探讨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9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Schatazker分型A、C及E型),均采用骨折断端切开复位、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内固定术。按围手术期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予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0.75±2.52)个月。全部病例可在控制疼痛情况下,均在围手术期术后第3天起进行主、被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本病例研究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37±2.42)个月。坚强的内固定装置保护下,不仅能够促进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同时保证了骨折断端良好愈合,围手术期术后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肘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患侧肘关节活动(range of motion,ROM)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对尺骨鹰嘴骨折(Schatazker分型A、C及E型)进行一期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内固定,可使骨折断端坚强内固定,给患者一个稳定、有力且活动范围良好的肘关节,从而避免术后至少3周的肘关节制动,导致关节僵硬、屈伸功能受限并发症发生,保证肘关节功能得以恢复,临床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提拉带在额颞部松弛患者微创额颞部除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额颞部松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5)、对照组(n=45),两组均行微创额颞部除皱术。对照组不使用提拉带,观察组使用提拉带。于术后3个月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计算两组提眉距离,并评估两组术后美观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左、右侧提眉距离低于术后3个月,但观察组术后12个月左、右侧提眉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纹、眉间纹、颞部纹、眉上纹满意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瘢痕增生、眶上神经损伤、眉弓不对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创额颞部除皱术中使用提拉带,能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控制远期提眉距离下降幅度,总体满意度较好。  相似文献   
999.
对1例足踝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合并高凝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急性肝功能损伤患儿行三期带蒂腓骨瓣重建足弓术。护理重点包括:高凝血症采用集束化护理,严密监控血栓与出血的发生;创面水疗换药法控制感染,持续高热的有效护理,积极预防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指导落实正确供区皮瓣扩张训练方法,采用皮区分区观察法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及早发现血管危象;实施综合镇痛护理措施,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干预。结果患儿保肢成功,足踝部创面愈合,外观满意,踝关节活动评价为优。随访18个月,患儿可完成穿鞋、行走、跑、跳等动作。  相似文献   
1000.
卢弘栩  袁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47-2049
目的 通过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使用或不使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随访,分析不同术式对颈椎曲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2-3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A组行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20例,B组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术后1年以上拍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颈椎总曲度、融合节段曲度,分析这些参数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X线片测量显示,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及节段曲度在术后1周内A、B组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分别增加(4.1&;#177;1.6)mm,(2.2&;#177;0.8)mm,(7.1&;#177;5.3)&;#176;,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932,1.484,0.420),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术后2-4个月尤著,而B组在术后长期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均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lt;0.05,t值为2.435-4.701。颈椎总曲度在术后1周内亦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增加(10.4&;#177;7.7)&;#176;、B组增加(8.1&;#177;3.4)&;#176;,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364);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的随访中,A组有逐渐丢失趋势,而B组能较好维持,但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0.400,1.330),在术后1年以上随访中,A组回到近于术前水平,而B组仍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t=2.814)。结论 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率及椎间高度,并有助于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