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48篇
  免费   1206篇
  国内免费   648篇
耳鼻咽喉   367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219篇
基础医学   1039篇
口腔科学   957篇
临床医学   4476篇
内科学   1279篇
皮肤病学   447篇
神经病学   448篇
特种医学   10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3226篇
综合类   8357篇
预防医学   1790篇
眼科学   340篇
药学   4043篇
  49篇
中国医学   2668篇
肿瘤学   1537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89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485篇
  2019年   496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94篇
  2015年   626篇
  2014年   1202篇
  2013年   1196篇
  2012年   1645篇
  2011年   1805篇
  2010年   1781篇
  2009年   1772篇
  2008年   2734篇
  2007年   2328篇
  2006年   2209篇
  2005年   2501篇
  2004年   1766篇
  2003年   1446篇
  2002年   1228篇
  2001年   994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551篇
  1998年   485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8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利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指地距离(FFD)评估2组患者的功能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FFD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振动疗法可以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减轻因腰痛引起的功能障碍,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系统评价在下颌后牙不可逆牙髓炎治疗中,2%利多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联合4%阿替卡因局部浸润和仅用2%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效果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CBM、维普、万方、中国知网,同时检索相关专业杂志,会议记录,以及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相关利多卡因和阿替卡因在不可逆牙髓炎中比较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时间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Cochrane手册中提供偏倚风险评价方法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等级。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多卡因联合阿替卡因组的麻醉成功率优于仅使用利多卡因组(RR=1.51,95%CI:1.23,1.87,P=0.0001),其中亚组分析利多卡因下牙槽神经阻滞联合阿替卡因局部浸润的麻醉效果也优于仅用利多卡因下牙槽神经阻滞[(RR=1.69,95%CI:1.09,2.62,P=0.02)或利多卡因下牙槽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组(RR=1.44,95%CI:1.14,1.82,P=0.002)。GRADE系统评价显示证据水平均为极低级。结论:在下颌后牙不可逆牙髓炎中,当前支持利多卡因联合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优于仅使用利多卡因的证据等级极低,且缺乏中国地区的相关研究,未来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采用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联合腹腔局部化疗治疗卵巢癌恶性腹水的患者,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确诊为卵巢癌合并腹水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腹腔灌注紫杉醇局部化疗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时间为60 min,每周2次,每3周重复1次,连续治疗12周。B组:单纯腹腔灌注紫杉醇局部化疗,每3周重复1次,连续治疗12周,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的有效率(RR)为90.0%,B组为65.0%(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热疗联合局部化疗治疗卵巢癌引起恶性腹水治疗优于单纯腹腔灌注紫杉醇局部化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配合维生素B12局部注射治疗疥疮结节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疥疮结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局部注射曲安奈德)100例和对照组(外用药物)90例。治疗开始后,每2 d观察1次疗效,共观察14 d。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二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曲安奈德配合维生素B12局部注射治疗疥疮结节起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临时血液透析导管采血代替血管内采血监测离子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60例,同一时间经血管采血和经临时血液透析导管采血行床边血气分析,检测离子钙值,并比较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结果患者两种采血方法离子钙检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患者行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临时血液透析导管内采血可以代替血管内采血行离子钙监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采用改编的连续风险决策任务并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他人决策行为对个体情绪和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与个体静息态脑活动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被试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数据并进行实验任务,任务中被试观看他人在连续风险决策中的行为与决策结果(分为好、一般、差3个条件),并基于个体感受对他人结果进行情绪评分,继而完成类似的风险决策,任务结束后收录被试填写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本研究利用被试对他人的不同决策结果的情绪评分差值来度量个体对他人决策结果的情绪敏感性;利用个体在参照他人不同决策结果后的风险决策行为改变差值来度量个体行为改变的敏感性;利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测量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使用DPARSF处理静息态数据,计算左侧眶额叶皮层、右侧顶下小叶和双侧纹状体的功能连接值,同时计算大脑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最后将对他人结果的情绪敏感性、行为改变敏感性和社会比较倾向分数分别与之做相关分析。结果左侧眶额叶皮层与右侧纹状体的功能连接与个体社会比较倾向呈正相关;左侧纹状体与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与对他人的不同决策结果的情绪敏感性呈负相关;右侧眶额叶皮层的ReHo值与在他人不同决策结果后的风险决策中的行为改变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静息条件下纹状体、顶下小叶及眶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以及眶额叶皮层的ReHo值与他人决策结果对个体情绪、后续决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97.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家族,诱导同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建立抗病毒状态,限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扩散。重组人干扰素α(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α,rhIFN-α)被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rhIFN-α传统的给药方式为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患者肌内注射干扰素后可能出现低中度发热、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近年来,rhIFN-α的局部治疗因其安全性高、靶向性强.  相似文献   
998.
既往对推拿镇痛的研究多集中在脊髓或中枢水平对疼痛的调制方面,而中医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痛为腧",在患者的局部给予推拿治疗后,其疼痛往往能够得到减轻或消除,而其局部的某些物质究竟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值得研究者进行观察,本研究就是探讨推拿手法与局部镇痛物质和致痛物质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以痛为腧"的理论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周围腺体组织瓣在乳腺癌保乳术中局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乳腺癌保乳术患者72例,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进行皮肤直接缝合,B组进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整形,比较2组美容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进行皮肤直接缝合,不满意8例,不满意率为22.22%,显著高于于B组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整形的1例及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B组进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整形方法美容效果优于A组进行皮肤直接缝合(χ2=4.57,P<0.05)。结论周围腺体组织瓣在乳腺癌保乳术中局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均分为局部溶栓加抗凝组(A组,n=20)和单纯抗凝组(B组,n=20).比较2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方法具有平均起效时间快、疗程短等优点,总有效率优于单纯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方法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