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2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23篇
临床医学   869篇
内科学   143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059篇
综合类   1760篇
预防医学   224篇
药学   621篇
  8篇
中国医学   1322篇
肿瘤学   18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颌下腺炎的病因以涎石所致最为多见。虽有急性与慢性颌下腺炎之分,但以慢性颌下腺炎为多;并多依赖于手术治疗。为了寻找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我们自1977年起,采用以涎石排石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4-2001年作者施行腹膜外回肠膀胱术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手术全部成功,6例术后发生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漏尿,均通过负压引流自愈。1例术后1年左输尿管吻合发生肿瘤,再次手术,在腹膜外行肿瘤切除,将输尿管和回肠重做吻合。结论:腹膜外回肠膀胱术除保留了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优点外,还具备更多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余志军 《河北医学》2001,7(9):857-857
泌尿系结石是粤北地区多发病 ;我院自 95年来使用活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 6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其中男 4 2例、女 2 3例 ,年龄 16~ 70岁、2 0岁以下 9例、2 0~ 4 0岁 4 1例、4 0岁以上 1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肾结石 1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 2 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 9例、输尿管下段结石 2 5例。结石纵径小于 1.0cm、横径小于 0 .9cm、结石停留时间最长 11年、最短 3周 ,平均约为 9个月。以上患者身体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 ,其中中度肾积水 11例、轻度肾积水 2 5例 ,而重度肾积水病人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 ,故…  相似文献   
94.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并评价改良Sigma后术的可控性尿流改道临床疗效。方法:14例膀胱、前列腺肿瘤患者接受该手术。取25cm左右乙状结肠折叠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袋,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吻合并外翻形成乳头,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1例,经横结肠造口过渡后自愈;1例左肾积水伴上尿路感染,经输尿管顺行扩张后恢复正常,该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严重低血钾,经补充枸橼酸钾后治愈。平均随访22.5个月,本组未见尿失禁、上尿路感染。3例肿瘤复发,2例肉瘤复发患者于术后6个月后死亡。结论:改良Sigma 手术费时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无上尿路积水、感染及明显酸碱电解质紊乱,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5.
96.
双J管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附1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手术中的置管方法、时间、适应症及并发症。方法:对129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者在上尿路手术中应用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置管时间4周~6周(一般小于5周)结果:手术后无伤口感染、尿漏、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双J管具有内支架和内引流的双重作用及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并减少了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7.
上尿路手术后易发生尿漏、尿路狭窄等并发症 ,为预防此类并发症 ,既往常采用引流管行外引流 ,由于外引流易逆行感染、导管脱落、护理不便等诸多问题 ,因此近来多采用双“J”管行内引流。但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并发症 ,笔者对我院 2 5例患者应用双“J”管作为支架引流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1 9例 ,女 6例 ,年龄2 5~ 68岁 ,2 5~ 3 5岁 6例 ,3 6~ 60岁 1 6例 ,61~ 68岁 3例 ;输尿管结石 1 7例 ,输尿管膀胱再植 2例 ,肾周脓肿术后尿漏 1例 ,经尿道电切镜下输尿管膀胱壁段切开取石 4例 ,输…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3.4±11.2)(39~85)岁。就诊原因:肉眼血尿13例,排尿困难9例,膀胱刺激征3例。25例PSA均<4 ng/ml。17例MRI检查提示膀胱及前列腺区异常信号,膀胱与前列腺分界不清;其中3例提示为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前列腺区呈团块状异常信号;14例提示为膀胱区菜花状异常信号,考虑膀胱癌侵犯前列腺,此14例中6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考虑为膀胱癌复发并侵犯前列腺,复查胸+全腹CT(平扫加增强)发现2例全身多发转移。余8例MRI检查提示前列腺区团块状异常信号。11例术前行膀胱镜检,均发现滤泡样病变并取活检,其中10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1例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25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先行经尿道诊断性电切术,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10、17、31、45、60、6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例术后1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例直接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2例因术前诊断全身多发转移行经尿道姑息性电切术。结果25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其中12例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13例伴膀胱尿路上皮癌,为继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术后13例进一步治疗。继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中7例行膀胱灌注治疗,2例行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化疗,1例行盆腔局部放疗;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中3例行内分泌治疗。共1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发现7例,术后病理诊断1例,术后定期复查盆腔MRI发现9例;17例中10例为区域淋巴结多发转移,7例为腹股沟区及腹膜后多发转移。共16例发现远处转移,术前发现2例;术后随访发现14例,其中全身多发转移灶4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者4例。25例平均随访(21.5±10.1)(2~36)个月,1年生存率为88%(22/25),2年生存率为40%(10/25),3年生存率为28%(7/25);7例生存期满3年者未观察到生存终点。结论盆腔MRI、膀胱镜检并取活检及定期前列腺尿道部随机活检有助于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明确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9.
苏耀武  李茁  陆建军  余琴  周亮 《新中医》2023,55(6):73-77
目的:观察三金排石汤辅助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排石效果。方法:将11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治疗组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加用三金排石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排石效果、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结石残余率为5.17%,低于对照组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结石排尽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80.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结石排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TNF-α、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SOD、C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晚期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筛选的最佳截断值分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组间生存差异,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经3周期免疫治疗后NL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分别为2.40±1.08和3.05±1.07;而治疗前后PLR无明显变化(P=0.402),分别为226.41±111.70和246.97±113.17;外周血中治疗前后NLR、PLR及NLR变化幅度的AUC分别为0.829 1(P=0.004)、0.889 6(P<0.001)、0.743 6(P=0.003)、0.740 4(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