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41篇
  免费   4770篇
  国内免费   2091篇
耳鼻咽喉   363篇
儿科学   820篇
妇产科学   497篇
基础医学   3271篇
口腔科学   470篇
临床医学   28009篇
内科学   7083篇
皮肤病学   1489篇
神经病学   2309篇
特种医学   42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9888篇
综合类   41067篇
预防医学   10115篇
眼科学   1717篇
药学   19949篇
  226篇
中国医学   12414篇
肿瘤学   2207篇
  2024年   602篇
  2023年   2357篇
  2022年   2192篇
  2021年   2869篇
  2020年   2794篇
  2019年   2846篇
  2018年   1467篇
  2017年   2684篇
  2016年   3018篇
  2015年   3657篇
  2014年   6937篇
  2013年   7111篇
  2012年   9320篇
  2011年   10119篇
  2010年   9533篇
  2009年   9002篇
  2008年   9820篇
  2007年   8815篇
  2006年   8148篇
  2005年   8308篇
  2004年   6410篇
  2003年   5649篇
  2002年   4445篇
  2001年   3513篇
  2000年   2580篇
  1999年   1853篇
  1998年   1746篇
  1997年   1587篇
  1996年   1396篇
  1995年   1147篇
  1994年   1046篇
  1993年   597篇
  1992年   563篇
  1991年   520篇
  1990年   499篇
  1989年   461篇
  1988年   134篇
  1987年   164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比较缝线导管固定法和免缝线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法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患者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缝线法透明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实验组使用免缝法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法固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的固定、患者的感受、固定部位皮肤感染、渗液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导管的脱出或移位,局部皮肤感染、局部渗液,患者舒适感方面P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缝线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固定法更换敷料简便,减少局部感染,较大地节省了护理人力成本,具有优于缝线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感染、脱出等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线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和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PCI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死亡发生率、ST段回落情况、住院时间、近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期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发生率、ST段回落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PCI治疗可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开放外侧裂池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5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60例,GCS评分6~10分,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使用传统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方案,B组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对2组颅内压、ADL评分、GOS评分和电解质紊乱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6d颅内压均显著低于A组(P0.05),ADL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低钠和低钾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选取疾病治疗方案时,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的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防止大咯血窒息、失血性休克,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呼吸科收治的肺结核并咯血患者76例综合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6例患者经过抢救和护理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肺结核患者咯血前诱因与先兆的观察,充分做好抢救准备,在发生大咯血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防止大咯血窒息、失血性休克死,有效地提高了使本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肺结核的最终治愈和减少并发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在传染性肝病患者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100例传染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实施浅静脉留置针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1%,实施浅静脉留置针治疗后发生液体外渗2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未见患者发生留置针所致的全身感染问题及职业暴露。结论针对传染性肝病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治疗为主的9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患者,研究组术后镇痛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和托烷司琼,对照组术后镇痛采用羟考酮和托烷司琼,记录患者不同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满意度,HMGB1、TNF-α、IL-6和IL-10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术后静止时和运动时4 h、6 h、24 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 h、6 h、24 h和48 h患者自控镇痛累计羟考酮使用量和按压次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HMGB1、TNF-α、IL-6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升高,研究组术后HMGB1、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较单纯使用羟考酮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效果好,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炎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68.
《抗感染药学》2019,(6):1084-1086
目的:评价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对患者隐裂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96例(102颗),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48例,50颗)和治疗组(48例,52颗);对照组患者给予采用根管充填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置入牙袋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值及口腔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值及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治疗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减轻了其疼痛,改善了口腔炎症。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效。方法:随机抽取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9例溶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49例非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采取早期康复措施及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对康复计划较易接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质量较高,可起到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