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99篇
  免费   1809篇
  国内免费   1493篇
耳鼻咽喉   2356篇
儿科学   483篇
妇产科学   150篇
基础医学   1251篇
口腔科学   1774篇
临床医学   8552篇
内科学   2319篇
皮肤病学   224篇
神经病学   1214篇
特种医学   13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7篇
外科学   15680篇
综合类   18657篇
预防医学   3556篇
眼科学   211篇
药学   6380篇
  111篇
中国医学   6134篇
肿瘤学   1865篇
  2024年   262篇
  2023年   996篇
  2022年   1009篇
  2021年   1342篇
  2020年   1454篇
  2019年   1235篇
  2018年   606篇
  2017年   916篇
  2016年   943篇
  2015年   1461篇
  2014年   3252篇
  2013年   3208篇
  2012年   4661篇
  2011年   5101篇
  2010年   4859篇
  2009年   4643篇
  2008年   4796篇
  2007年   4408篇
  2006年   4130篇
  2005年   3782篇
  2004年   3971篇
  2003年   2605篇
  2002年   2359篇
  2001年   1735篇
  2000年   1256篇
  1999年   1052篇
  1998年   991篇
  1997年   1098篇
  1996年   926篇
  1995年   735篇
  1994年   626篇
  1993年   388篇
  1992年   270篇
  1991年   323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277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瞿红国 《当代医学》2008,(14):59-60
目的 分析和探讨外科门诊上肢损伤病人的病种规律. 方法 对5665例外科门诊上肢损伤病人的性别、年龄、月分布、病种排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男性3910例,女性1755例.男女之比2.23:1.发病年龄以小于20岁组和21~30岁组常见.7、8、9月份为高蜂期.损伤部位依次为:(1)手部,(2)前臂,(3)上臂.损伤类型:闭合性损伤依次为挫伤、扭伤、挤压伤;开放性损伤依次为:裂伤、擦伤、割伤. 结论 通过对外科门诊上肢损伤的病种分析提示:(1)上肢损伤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月份等密切相关.(2)外科门诊的工作重点是上肢损伤,而手外科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大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的方法.方法 2003年至2006年,我们应用前臂游离皮瓣折叠法为7例患者进行了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共使用皮瓣8块,其中前臂游离皮瓣7块,胸大肌岛状瓣1块.结果 除1例前臂游离皮瓣因动脉栓塞失败外,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再造腭部形态良好.患者可经口腔正常进食,并进行基本正常的语言交流.结论 利用前臂游离皮瓣折叠法进行大型腭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关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微创外科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外科技术与外科学其他各个学科一样,同样经历了由根治性外科向功能性外科,由有创甚至巨创技术向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过程。近20多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个专业包括耳、鼻、咽喉、头颈在微创外科方面都得到巨大的全面的发展[1]。以鼻内镜技术为先导,鼻息肉和鼻窦炎的治疗为突破口,首先在鼻外科学引发了一场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Messerklinger首先提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这一新概念,指出该区域病变阻塞鼻窦引流引发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以此理论为指导,Messerklinger、Kennedy、Stammberger等通过鼻内镜手术消除该区域病变的影响,开放被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使炎性病变黏膜发生良性转变,纤毛和腺体功能恢复,达到治愈的目的,奠定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镜鼻窦外科在我国犹如星火燎原,由北京、广州向全国迅猛发展。这种形势造就了内镜鼻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手术器械如全自动鼻内镜电动吸引切割器、新型鼻内镜手术器械的开发,以及影像导航设备的使用,使鼻内镜外科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使鼻内镜的鼻窦外科由主要治疗鼻息肉和鼻窦炎,发展到切...  相似文献   
994.
陈辉国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61-161,165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小儿术后早期血清钾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10月收治的小儿外科住院患儿28例,均行腹部探查手术。28例患者术后不再输血,对肾功能正常腹部手术患儿在术后第4天开始,分别补钾2.0~3.0μg/d,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前血清钾浓度相比,术后1~3d血清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对血钾浓度影响不大,当手术创伤≥3级时,术后1~3d机体处于低钾状态,4d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小儿行外科手术后,只要肾功能正常,腹部术后早期补钾是安全的,可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报道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多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6例38指。结果术后16例38块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个月~1年,皮瓣外形优良,不臃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mm。供区植皮成活,掌背有环形瘢痕,少许色素沉着。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手术可同时切取多块皮瓣修复多指软组织缺损,是修复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6.
2004年7月至2007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胸壁结核患者12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2例中,男77例,女45例。平均年龄(28.04±9.35)岁。左胸壁结核64例,右胸壁48例,双侧胸壁10例。同时患肺结核31例,结核性胸膜炎24例,颈部或腋窝淋巴结结核4例,腹壁结核1例,脊柱结核2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2.临床表现:33例有结核中毒症状。大部分患者肿块皮肤正常,早期局部胀痛、压痛,寒性脓肿出现时,胀痛减轻。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肿块处微痛或局部隆起。合并混合感染时皮肤发红、皮温高。21例合并化脓感染并窦道形成,13例患者出现寒性…  相似文献   
997.
拇外翻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前足疾病,多见于妇女,与遗传和后期穿鞋不当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拇趾向外侧偏斜,严重者向外侧半脱位。第一跖骨向内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向内侧明显突出,跖骨头和软组织受鞋的长期压迫和磨擦可形成骨赘拇囊炎肿[1]。在X线表现方面,正常的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不大于9°,拇外翻角(HA)不大于15°。  相似文献   
998.
27例胃肠道间质瘤外科处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8年来收治的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B组为行肿瘤所在器官大部分切除、全切或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扩大切除术者12例,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A组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B组1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两组比较,P〉0.05;A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4%和69.2%,B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和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术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4.3%,B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和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最好方法,只要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对术后复发和转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9.
�ҹ�Ƣ����Ƶķ�չ�ع�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59  
脾脏外科发展的原动力是脾脏功能对有关外科疾病防治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医学界对脾脏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创造了多种脾脏手术术式与综合治疗方法,应用于防治相关疾病,获得越来越优良的疗效,从而促使我国脾脏外科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本文根据事实,回顾发展全历程,叙述脾脏功能认识沿革,将脾脏外科发展分为下列阶段。  相似文献   
1000.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2月间1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析致伤的病理基础与形成因素的特点。结果:患者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有:(1)前次手术入路选择不当(8例);(2)前次手术中脊髓减压不彻底(5例)。再手术后均获随访(平均43个月),神经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40.6%)。结论: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和减压不彻底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治疗应针对此类损伤致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并矫正前次手术不当之处,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