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82篇
  免费   4269篇
  国内免费   1647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201篇
基础医学   1171篇
口腔科学   348篇
临床医学   4332篇
内科学   2699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9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5篇
外科学   6868篇
综合类   7532篇
预防医学   312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623篇
  65篇
中国医学   3341篇
肿瘤学   172篇
  2024年   288篇
  2023年   1116篇
  2022年   912篇
  2021年   1182篇
  2020年   1288篇
  2019年   1352篇
  2018年   658篇
  2017年   1117篇
  2016年   1158篇
  2015年   1343篇
  2014年   1927篇
  2013年   1805篇
  2012年   2169篇
  2011年   2280篇
  2010年   1739篇
  2009年   1713篇
  2008年   1651篇
  2007年   1308篇
  2006年   1339篇
  2005年   1314篇
  2004年   1257篇
  2003年   1108篇
  2002年   845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694篇
  1999年   534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215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为探讨无名异冲剂促进去卵巢 SD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机制 ,用 48只 6月龄雄性 SD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模型组、跳骨片组、仙灵骨葆组、无名异冲剂组 ,于灌胃后 2周、4周取材 ,观察 X线片、骨密度、光镜 ,骨痂钙、磷、胶原含量 ,结果显示灌胃第 2周时 ,各组动物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第4周时 ,无名异冲剂组的骨密度 ,骨痂钙、磷、胶原含量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X线及光镜观察骨痂的生长情况 ,无名异冲剂组也优于模型组 ,说明无名异冲剂能够通过提高骨密度 ,改善骨骼钙、磷、胶原的代谢 ,促进骨折端骨痂的生长 ,达到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骨胶原含量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及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取7个月龄未交配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sham组);B组:切除卵巢组;C组:切除卵巢+雌激素治疗组;D组:切除卵巢+降钙素治疗组。除A组外,其他三组通过切除双侧卵巢法12周后制成骨质疏松模型,24周后分别行k的力学特性、右侧股骨三点弯曲试验、羟脯氨酸含量、k骨密度(BMD)测定,Masson三色染色法显示骨胶原形态。结果A、C、D组与B组在k羟脯氨酸含量、BMD、k压缩力学参数值、右侧股骨生物力学参数值、骨胶原染色含量及形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羟脯氨酸含量与BMD及骨生物力学参数值呈直线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骨胶原含量下降有关。骨胶原含量的下降与BMD降低及骨生物力学改变呈相关性。应用雌激素和降钙素治疗去势后骨质疏松大鼠,不仅可以提高其BMD含量和骨生物力学性能,而且还可以提高骨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83.
中医药治疗脊椎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患者主要的主诉特征 ,晚期患者常合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 0月 ,我们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脊椎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 6 7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6 7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4 6例 ,年龄4 8~ 92岁 ,平均年龄约 6 8岁。合并胸椎压缩性骨折 1 6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 2 8例 ,桡骨远端骨折 4例 ,髋部骨折 7例 ,1 2例无明显骨折体征。1 .2 诊断依据  (1 )病症发生在老年和绝经期后妇女 ,好发年龄段 5 5~ 6 5岁 ,以及 75岁以上。 (2 )排除他因下的脊柱弥…  相似文献   
84.
Fujiflavone P40(P40)是大豆黄苷、大豆黄酮、金雀异黄素等多种异黄酮的混合物。作者采用卵巢切除(OVX)大鼠模型评价了 P40对骨丢失和牙周改变的预防作用。将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OVX 组,0VX+P 40组,OVX+17β-雌二醇(Oest)组  相似文献   
85.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96.29%,西医治疗有效率7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Ⅰ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Ⅰ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Ⅰ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Ⅰ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不同的年龄绝经后妇女不同体重质量指数(BMI)与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来自门诊健康体检的557名绝经后妇女(肝肾等疾病除外),年龄范围50~78岁。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Troch等部位的BMD,同时计算BMI。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20 kg/m2)、正常体重组(25≥BMI>20 kg/m2)及超重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又分为3组(50-,60-,70~78岁),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组间均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BMI组总体不同部位的BMD方差分析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BMI组的BMD均值明显增高;进一步对同一年龄组不同BMI组的不同部位的BMD均值比较,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低体重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BMI组的BMD。结论BMI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显著相关,但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作为骨折的危险人群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超重的绝经后妇女,通过增加体重的方式增加BMD是危险的,因为超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及中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途径:如年轻时加强运动、多饮牛奶、不盲目减肥等,提高妇女峰值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8.
原发性骨质疏松应采用联合用药和综合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由于绝经和增龄而引起的全身性骨量减少,单位体积内量降低,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性骨折的全身性生理性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全球性疾病。  相似文献   
89.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量变化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因骨质疏松而发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成为骨科临床的常见症,也是导致老年人致残率及死亡率相当高的疾病,早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对116例50岁以上伴有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90.
《医药保健杂志》2009,(6):60-60
除皮肤病外,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会引起皮肤瘙痒。贫血皮肤瘙痒往往是其先兆。由于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皮肤组织出现营养障碍,上皮细胞功能降低,导致皮肤干燥、皱褶、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