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成人正常圆孔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锥形束CT(CBCT)对200个正常国人的圆孔解剖形态进行观测。结果:圆孔与蝶窦的关系分为窦旁型、窦内型、部分窦内型3类。矢状面上圆孔的走行分为3类:①斜向前下方走行;②前后向走行,平行于横断面走行;③斜向前上方走行。(斜)横断面或横断面上圆孔的走行分3类:①前外到后内方走行;②由前向后互相平行走行;③前内向后外方向走行。矢状面上圆孔前方开口的直径为(3.35±0.61)mm,后方开口的直径为(3.28±0.60)mm,长度为(6.91±1.51)mm;(斜)横断面上圆孔前方开口的直径为(3.50±0.76)mm,后方开口的直径为(3.25±0.45)mm,长度为(6.83±1.76)mm;腭大孔到圆孔前方开口的距离为(34.91±2.31)mm。结论:CBCT可以精确地观测到圆孔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2.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通过,并与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通。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许多起源于鼻腔、眶、鼻旁窦及鼻咽顶部的病变可累及此窝,并可沿其通道向与之联系的腔和窝蔓延。随着以鼻内窥镜为代表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手术的开展,临床医生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因此,掌握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影像学特点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腭大孔至圆孔,眶下裂距离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腭大孔至圆孔、眶下裂距离测量石家庄铁路中心医院唐鸣河北医学院口腔系冯英,董福生临床上常经翼腭管对上颌神经进行阻滞麻醉。Louis等[1]指出自腭大孔进针2~3cm即为三叉神经第Ⅱ支自圆孔出口处。国内还未曾见到与翼腭管有关的腭大孔,圆孔、眶下裂三者间距...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功能外科基本技术操作练习器"(简称练习器). 方法 它包括用有机玻璃板等做成一款前低后高的练习器医案架,在医案架板面的右上角开一个圆孔安置深部打结装置,左上角开一个圆孔安置圆型缝合板,其上方设有半圆刻度尺,在两圆孔下方开一个长方形孔安置长方形缝合板,其下方设有直刻度尺,长方形孔上方,左右两圆孔之间固定一个浅部打结装置组成.结果 本练习器具有切开、缝合、结扎止血、血管穿刺、静脉切开、血管吻合、深浅部打结等多种功能.容易普及推广应用.结论 对培养外科学临床医疗系学生和提高临床医师业务基本技术操作水平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3D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中的作用。方法:34例三叉神经第二支或者第二支合并第三支疼痛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对卵圆孔Hartel入路、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圆孔外口经眶入路三种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并评估,根据模拟穿刺成功与否将穿刺入路分为:"可穿刺"入路与"不可穿刺"入路。结果:34例患者中"不可穿刺"比例:Hartel入路为5.8%(2例),颧弓下入路为2.9%(1例),经眶入路为23.5%(8例),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和卵圆孔Hartel入路较圆孔外口经眶入路更易穿刺成功(P<0.05)。结论:3D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考虑到治疗精准性,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可作为穿刺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VC)、圆孔(FR)和蝶腭孔(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 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 结果 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mm,(2.35±0.77)mm和(2.75±0.77)mm。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mm和(9.22±3.07)mm。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 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元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MSCT测量圆孔骨性通道相关参数的数值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8月20日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颅、鼻窦和眼眶MSCT检查的152例非外伤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年龄16~89岁;女72例,年龄17~79岁。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上显示152例304侧圆孔骨性通道,在MSCT图像上测量圆孔的深径D、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B、两侧圆孔中点连线与圆孔中轴线的夹角A1、同侧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2、同侧圆孔外口外侧和内口内侧连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3。对比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及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圆孔骨性通道的相关参数,计算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CV) 和测量者个体间的CV,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分析各测量参数的可信度。结果 MSCT能够清晰显示152例304侧圆孔的形态、大小及走行,图像质量良好。圆孔深径D值为(4.76±1.61) mm,角B、A1、A2、A3分别为93.13°±8.68°、87.78°±8.64°、134.49°±8.63°、160.16°±8.22°。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比较:角A1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圆孔深径D和角B、A2、A3右侧和左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比较: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 、B在男性、女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 B、 A1、A2、A3CV范围分别为31.58%~37.14%、8.15%~9.78%、8.35%~9.94%、5.50%~6.74%、4.43%~5.59%;测量者间的CV分别为20.63%~21.54%、9.13%~9.16%、2.54%~3.77%、2.00%~2.59%、1.58%~2.69%。角B测量可信度为较好,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的测量可信度为极佳。结论 在MSCT图像上对圆孔骨性通道进行测量,其结果稳定、可靠,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经颅底卵圆孔圆孔穿刺,行标准模式射频温控热凝,并于术前、术后第1天、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记录疼痛VAS评分及最终疗效评价。结果:27例患者疗效均满意,1年后疗效评估总有效率100%,痊愈11例,明显有效16例。术前VAS评分8.07±0.07,术后1天0.52±0.16,术后3天0.56±0.17,术后1个月0.48±0.15,术后3个月0.48±0.13,术后6个月0.70±0.13,术后12个月0.96±0.18,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7例,面部血肿6例,咀嚼肌力下降13例,恶心呕吐2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0.
《口腔医学》2017,(10):905-909
目的研究X线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08—2015年收治住院的69例单纯上颌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3例,穿刺卵圆孔,患者采用Hartel前入路法,根据射频针尖至耳-床线的垂直距离确定入颅深度后,行射频热凝。B组:36例,穿刺圆孔,采用弯针穿刺进入翼腭窝,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1 m L,X线定位圆孔穿刺方向,再穿入圆孔,X线下定位确定进入圆孔后行射频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内和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眶下区及上腭均有感觉迟钝。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两组3天有效率、术后复发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非患支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A组平均48.79 min,B组平均50.32 min;术中疼痛评分A组平均7.48分,B组平均2.92分;术中患者满意度评分A组平均2.64分,B组平均5.36分。两组在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翼腭窝穿刺圆孔治疗上颌神经疼痛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