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脊柱侧凸患者存在躯干姿势反射失衡,这可能涉及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平衡中枢和椎旁肌等姿势反射弧中某些部位异常,在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作者主要对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2.
何婷婷 《护理研究》2009,23(3):704-705
脊柱裂(spinabifida)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80%~85%的脊柱裂病人发生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及大小便失禁。大小便功能障碍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肾衰竭是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大小便功能障碍一直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我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实了“人工体神经一内脏神经反射弧”神经学的新概念,并应用于临床。我院2006年-2008年3月对30例脊髓脊膜膨出病人实施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3.
由颈椎病引起颈脊神经后根受刺激致心前区疼痛不适的一组综合症状称为颈一心综合征。因其疼痛分布区和心源性通过脊神经后根反射弧的内脏感觉反射疼痛相似,故易与冠心病心绞痛混淆。我院自1998年以来在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观察7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4.
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的神经形态学基础。将SD大鼠右侧T13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自体移植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同时切断实验侧L5~S4脊神经前根,经3~4个月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对该反射弧进行神经形态学观察。光镜下观察,T13前根再生的神经纤维已通过,T13与S4神经远端缝合部;电镜下观察,实验侧膀胱平滑肌内可见到副交感神经末梢,其基本结构与对照侧类似,而在阴性对照组未发现有正常结构的副交感神经末梢。本实验结果表明,腰骶髓截瘫平面以上的躯体运动神经轴突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由此将异化的躯体反射冲动传递到其支配的膀胱平滑肌细胞,是人工反射弧产生膀胱控制性排尿的神经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5.
张田勘 《大众健康》2007,(10):57-59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么人的恐惧来自哪里?神经心理学家说,是来自大脑基底结的杏仁核。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恐怖经历或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畏惧过程,才会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恐惧中心,并通过神经中枢的反射弧而产生恐惧效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为肖氏反射弧手术术中马尾神经前.后根鉴别以及反射弧手术术前MRI脊神经根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男6例,女2例)防腐固定的成人脊柱标本,显露T11以下脊髓节段及其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并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腰骶部各节段的前根漂浮在脑脊液中下行,与后根一起构成马尾神经。各节段前根在不同水平,其所在位置也不同。进入脊髓圆锥处,各节段前根里上下排列,自上而下,依次是L1~S2的前根,在马尾近端水平,各节段前根在冠状面呈平排,自内侧到外侧,依次为S2~L1的前根;S3~S5形成一个神经束,位于S2和终丝之间。在马尾远端水平,S3~S5逐渐分开,但与终丝距离仍较近出。整体上,脊神经前根位于马尾的前半部,后根占据马尾的后半部。结论 在肖氏反射弧手术中,先确定腰骶椎体的序数,然后,依据前、后根的解剖特点,能较准确的辨别神经前、后根;运用MRI技术能够做到,先辨别腰骶椎管内的脊神经节,从而辨别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前根;但同时要注意腰骶神经根畸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组)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观察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术后3、7、14、28、60和90d时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的GAP-43与TAU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L4运动神经元中GAP-43和TAu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时开始均较正常动物增高。7d时模型组GAP-43mRNA达高峰,持续高表达状态至28d后逐渐降低,至90d降至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在14d时达高峰,持续高表达,90d降至正常水平。TAU在正常动物L4运动神经元中表达较少,在模型组14d时表达达高峰,模型对照组在28d达高峰,90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持续高表达状态,提示异类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的进行,其表达变化过程与异类神经元成功再生的过程极为吻合。而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后GAP-43和TAu表达趋势上的差异可能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微环境差异和支配靶器官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构建犬"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方法:对6只雄性犬麻醉后进行T12和S2神经的解剖,将T12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2后根完整,经过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根吻合术后6个月和18个月,分别在破坏L5~S2脊髓节段前后进行膀胱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结果:实验侧膀胱神经动作电位和膀胱逼尿肌肌电图,其形态与波幅与对照侧相似.1、2、4号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71.80%.5、6号犬术后18个月,相同电流刺激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42%.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经自体神经移植,其轴突能再生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构建犬"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可望实现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可控性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MR在人工反射弧术前诊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脊柱裂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以修复膀胱直肠功能。参照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对比研究术前、术后MR的改变。结果:67例患者MR术前检查结果均经手术证实。20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17例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其中13例患者用MR检查随访,10例膀胱功能恢复的患者MR检查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而3例膀胱功能无改善者脊髓的走行、圆锥位置较术前改变不明显,圆锥末端与周围组织瘢痕增生、脂肪堆积较术前有加重趋势。结论:在应用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治疗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所致大小便失禁时,MR对术前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术后随访时,MR对治疗失败的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为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研究提供解剖和功能依据。方法对10只SD大鼠麻醉后进行T13和S2神经的解剖,同时通过神经电生理对T13和S2神经进行功能鉴定。SD大鼠肋骨左右共13对,其中最靠远侧端的一对浮肋为T13肋,解剖分离T13肋下的T13肋间神经,向椎间孔方向追踪T13脊神经及其前后根。通过刺激下腹壁记录T13神经根的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不刺激时T13神经根的白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骶神经左右共4对,手术显微镜下分离S2脊神经前后根。通过刺激S2神经根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肌电,同时记录不刺激时S2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并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结果在解剖上,T13前根直径约0.4mm,S2前根直径约0.3mm,两者直径相近,且均位于腹内侧,无脊神经节。在功能上,T13肋间神经主要支配下腹壁的感觉和运动,S2神经是主要支配膀胱的脊神经。通过刺激,两者均产生相似的动作电位波形。可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同时,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结论SD大鼠T13和S2神经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