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93篇
  免费   2304篇
  国内免费   3435篇
耳鼻咽喉   1681篇
儿科学   205篇
妇产科学   221篇
基础医学   2845篇
口腔科学   815篇
临床医学   14493篇
内科学   3468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1321篇
特种医学   25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11233篇
综合类   23580篇
预防医学   4336篇
眼科学   6201篇
药学   8593篇
  90篇
中国医学   9709篇
肿瘤学   709篇
  2024年   306篇
  2023年   1181篇
  2022年   1005篇
  2021年   1349篇
  2020年   1565篇
  2019年   1464篇
  2018年   779篇
  2017年   1372篇
  2016年   1793篇
  2015年   2256篇
  2014年   4059篇
  2013年   4232篇
  2012年   5500篇
  2011年   6246篇
  2010年   5788篇
  2009年   5509篇
  2008年   5722篇
  2007年   5245篇
  2006年   4793篇
  2005年   4940篇
  2004年   4267篇
  2003年   3874篇
  2002年   3146篇
  2001年   2672篇
  2000年   2052篇
  1999年   1952篇
  1998年   1699篇
  1997年   1552篇
  1996年   1445篇
  1995年   1198篇
  1994年   940篇
  1993年   586篇
  1992年   493篇
  1991年   388篇
  1990年   321篇
  1989年   300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0 毫秒
951.
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3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选择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个月。36例行PLIF治疗者,33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融合率为9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2.
角蛋白人工腱膜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黏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角蛋白(keratinsubstance,KS)人工腱膜材料用于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黏连的效果。[方法]Wistar大白鼠60只,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咬除T。:全椎板,造成2rnrnX8rnlffl大小的椎板缺损,加入不同处理因素,A组:空白对照组;B组:人工腱膜组;C组:白体腱膜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各时间点大体观察采用Rydell瘢痕黏连程度评级标准评分。完整取出T。:节段,包括椎旁肌。经HE染色后,镜下组织学观察采用改良Nussbaum标准行评分。同时切取2,4、8、12周人工腱膜组硬膜外瘢痕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所测数据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取a〈0.05作为统计显著差异的标准。[结果]KS人工腱膜材料无毒性和排异反应:A组的Rydell评分,改良Nussbaum评分高于B、C组(P〈0.05),B组C组比较无差别(P〉0.05)。B、C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的硬膜外瘢痕形成。[结论]硬膜外瘢痕黏连主要来自硬膜后方的血肿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增殖。KS人工腱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物理屏障作用。将l(S人工腱膜放置在椎板缺损处,能够有效的防止纤维组织侵入椎管,预防硬膜外瘢痕黏连。在动物实验中,KS人工腱膜能够安全有效的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MTI球囊重塑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总结22例26个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均采用新型球囊Hyperglide或Hyperform置于载瘤动脉处,同时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充盈球囊以封闭瘤颈口后将合适的弹簧圈推送进入动脉瘤内,重复进行充盈球囊和填塞过程,直至动脉瘤致密填塞。结果19例23个动脉瘤成功填塞;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血管迂曲致球囊不能到位而改用其他技术栓塞;另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球囊选择不当,瘤颈封堵不完全,导致部分弹簧圈移位进入载瘤动脉;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病人死亡。结论新型球囊重塑技术有助于达到宽颈动脉瘤致密、有效的栓塞。  相似文献   
954.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的意义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盘内破裂症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下腰痛的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20例,其中18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结果]18例均得到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分,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的一种可靠方法,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盘内破裂症,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56.
Ⅱ、Ⅲ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分析,介绍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新方法。方法肱骨外科颈骨折24例,按Ne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11例;伴肩关节脱位5例。螺旋内固定器治疗6例、T型钢板治疗18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患肢功能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螺旋内固定器及T型钢板均为83.3%。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螺旋内固定器固定,伴有肩袖损伤时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57.
人工肝脏治疗中畏寒原因分析及其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锡英 《护理研究》2004,18(1):119-119
人工肝脏是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完全替代严重病变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尝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也称人工肝脏支持系统^[1]。它能有效地解决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衰竭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有毒物质的积聚、氨基酸代谢障碍、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减少、病毒血症等问题,以达到改善病人内环境,  相似文献   
958.
张勇 《吉林医学》2008,29(17):1435-1436
目的:探讨口腔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的应用原则,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Frialit-2种植系统植入前牙缺失区,共79枚,对其进行定期的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79颗即刻种植前牙种植体,2枚种植体丢失,1枚弃用。结论:人工即刻种植的临床方法可行,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修复美学效果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9.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多生于颈项间及腋窝、腹股沟 ,偶见于两鬓角 ,初起见有 1~ 2粒硬结 ,或渐增多 3~ 7粒 ,小者如豆、枣 ,大者如鸡卵 ,生于腋下者名马刀 ,生于腹股沟 ,皮色不变 ,按之坚硬 ,推之不移 ,无寒热、无疼痛感 ,日久微觉疼痛。每年春季有部分患者复发 ,溃烂时皮色渐红 ,质地渐软 ,破溃后 ,脓稀薄如痰 ,或如豆汁 ,久不收口 ,可形成窦道或瘘管。1 一般资料本组 4 7例 ,男 18例 ,女 2 9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5 1岁 ;时间最短 3日 ,最长 30年。溃烂者 9例 ,生颈项间 4 1例 ,生鬓角者 4例 ,生腋下窝者 6…  相似文献   
960.
白内障摘除手术后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表面混浊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高岩  卢光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501-503
国外有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IOL表面发生混浊的报道较多。国内随着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普及和IOL类型的增多,亦开始出现IOL表面混浊病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收治了4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术后IOL表面发生混浊的病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