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的“惊悸”、“怔忡”、“胸痹”范畴。是由邪痹心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而心痛彻背,伴有心悸、气短喘息而不得平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以中老年人多发。  相似文献   
32.
现代人由于出入有车、上楼有梯(电梯),活动量过少,导致中气不足,脾虚不化,水湿内聚,遂出现形体肥胖,伴久咳,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相似文献   
33.
中医学认为,环卧胞宫,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行量多;或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气虚摄纳无权,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临床治疗以摄血治其标,而平时采用安冲、固冲治其本,可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之法。因热易动血,故少用或不用辛温之品,从而使“冲气安则血海宁”。  相似文献   
34.
产后癃闭:是指产妇产后小便不通。癃,指尿液潴留膀胱,小腹充盈隆起。闭,指膀胱气机闭塞、难尿。属新医学“尿潴留”范围。产后癃闭多因生产损伤气血,中气不足,膀胱传送无力而致或剖腹损伤,瘀血阻滞筋脉,膀胱气化失调而致或产后忧郁,肝气郁结,冲任不畅,影响膀胱气化而致。根据中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原则,吾将近来针刺治  相似文献   
35.
我的身体不好,历来就被中医师诊断为“中气不足”。青年时代在高寒山区工作,由于大雪封山,整个冬天几乎都吃不到新鲜蔬菜。别人啥事没有,我却没法过关,第一次引发了便秘加痔疮.苦不堪言,大伙给我取了个外号,叫“蹲得久”。一位老中医叫我用决明子泡茶喝,当时确有良效。慢慢地,山区的蔬菜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似乎也告别了便秘。  相似文献   
36.
火郁与阴火学说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并非一病的专名,而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机,凡因火热被郁遏于内,不得发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皆是火郁证,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阴火,从广义来说乃指没有实在病灶,而机能呈虚性兴奋者。如气虚之火、阳虚之火、血虚之火、阴虚之火及五志之火等等。实者为阳,可称“阳火”,虚者为阴,故称“阴火”。狭义而论是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的内热证候,如李东垣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可见李东垣所称“阴火”之阴字,是“内”或“里”的互词。所以“阴火”一词,无疑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系指多种致病因素而致脾胃气衰而出现内脏机能虚性兴奋之“火”。简言之“气虚有火”,此狭义“阴火”之谓也。  相似文献   
37.
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将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肾阳气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用西药抗生素等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9.3%,对照组为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8.
阿尔茨海默病是世界范围内多发病、疑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不甚明了,西医治疗效果一般,中医学治疗此类疾病历史悠久,其采用五脏整体观念的辨证体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充分挖掘中医学治疗此病的理论与经验就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9.
40.
脱肛分两种,仅有粘膜脱出时,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时,称完全脱垂。中医认为脱肛是因血气不旺,中气不足所致。患重度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