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parthenolide (PTL) on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multiple myeloma (MM) cells in vitro and the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Human MM line RPMI8226 cell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effects of MM culture supernatant on the migration and tubule formation ability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treated with PTL were observ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the expression of p65 and IкB-α in MM cells was detected. RT-PCR was used to assay the expression of VEGF, IL-6, MMP2 and MMP9 mRNA in MM cells. 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VEGF and IL-6 in MM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in MM cells was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1) In 3.5, 5.0, 7.5 and 10 μmol/L PTL groups the number of migrated cells was 310±56, 207±28, 127±21 and 49±10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598±47) (P〈0.01). In 3.5 and 5.0 μmol/L PTL groups the areas of capillary-like structures were 0.092±0.003 and 0.063±0.002 mm2,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0.262±0.012 mm2) (P〈0.01), but in 7.5 and 10 μmol/L PTL groups no capillary-like structures were found; (2)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TL for 48 h, the expression of p65 protein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while that of IкB-α was gradually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PTL; (3) After treatment with 3.5, 5.0, 7.5 and 10 μmol/L PTL for 48 h, the VEGF levels in the supernatant were 2373.4±392.2, 1982.3±293.3, 1247.0±338.4 and 936.5±168.5 pg/mL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2729±440.0 pg/mL) (P〈0.05). After treatment with 7.5 and 10 μmol/L PTL, the IL-6 levels in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were 59.6±2.8 and 41.4±9.8 pg/mL respectively,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1287.3±43.5 pg/mL) (P〈0.05); (4) RT-PCR revealed that PTL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V  相似文献   
22.
目的: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培养液上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变化,探讨BMSCs移植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志原者髂骨处抽取骨髓5 mL,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用400 ng/L音猬分子(SHH)、0.5μmol维甲酸(RA)和5μmol Forskolin(Fn)组成的诱导体系进行诱导。使用ELISA法检测1 d,3 d,5 d,7 d的hBMSCs培养液上清中NGF的浓度,并且对比诱导前(12 h,1 d,3 d)后(12 h,1 d,3 d)的上清液中该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hBMSCs培养液中含有NG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NGF的浓度增加;hBMSCs后期诱导液中也含有NGF,且诱导后各时间点浓度均明显高于诱导前(P<0.01)。结论:hBMSCs在贴壁培养以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均可向外分泌NGF等神经营养因子,且诱导后分泌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分化的影响。结果KM3、RPMI8226细胞不仅表达BDNF mRNA,也表达和分泌BDNF蛋白,BDNF的基础分泌水平在其生物学作用范围内。KM3、RPMI8226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和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5±0.23)倍和(2.16±0.29)倍(P<0.05),抗人类BDNF中和抗体可部分抑制其促增殖活性;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1.85±0.23,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2.16±0.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可明显促进基质胶中网状毛细血管形成(P<0.01),抗BDNF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MM细胞表达和分泌BDNF,BDNF可能参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白血病细胞能够通过自分泌方式分泌细胞因子而作用于自身,使细胞大量的增殖;白血病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人脐带血(UCB)单个核细胞(MNCs)中的CD34+/CD133+细胞亚群使之增殖。关于HL-60细胞(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能否使UCB-MNCs增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主要目的是观察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人UCB-MNCs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①有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StemSpanSFEM组;②StemSpan誖SFEM组;③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高糖(HG)-DMEM组;④HG-DMEM组;⑤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低糖(LG)-DMEM组;⑥LG-DMEM组。收分离的人UCB-MNCs按2.5×106/瓶分别接种于6组培养液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分别于第3,第6,第9,第12天计细胞总数。结果①培养至第3天,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StemSpanSFEM组和StemSpanSFEM组MNCs数较培养前和其余各组明显升高(均P〈0.05),至第9天细胞数维持在较高水平;②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StemSpanSFEM组和StemSpanSFEM组各时点上,前者MNCs数量较后者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添加HL-60上清的高糖组和低糖组,各时点上的MNCs数均较相应的对照组升高(均P〈0.05)。结论 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人UCB-MNCs具有一定的增殖作用,其有效生物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正>重金属铅是一种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血液铅的浓度为0。由于铅在环境中可长期蓄积,不能降解,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器官进入人体,99%从肾脏代谢,肾脏是铅中毒的主要受损器官[1]。以肾近曲小管损害为主要特征。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为研究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醋酸铅染毒,检查反映铅对NRK细胞毒性的基础指标:细胞存活率、细胞超微结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谷氨酰转肽酶(γ-GT),探讨铅对肾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7.
<正>碱烧伤作为临床上复杂而损伤严重的眼病,其防治问题越来越引起眼科界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发现羊膜匀浆上清液可用于治疗角膜碱烧伤,但其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对角  相似文献   
28.
背景: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嗅鞘细胞被认为是最适合的种子细胞之一,但目前对其培养纯化的方法尚无公认标准。 目的:运用改良差速贴壁法+含同源嗅鞘上清液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来纯化培养嗅鞘细胞,以期建立一种新颖、经济、简单、实用的纯化培养成年大鼠嗅鞘细胞的方法。 设计、时间和地点:观察性对照实验。实验于2008-02/06在苏州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SD大鼠6只,体质量150~180 g。 方法:①无菌条件取大鼠嗅球组织,消化、离心去除上清液后,用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重悬,稀释的单细胞混悬液均分成3份,分别用于单纯改良差速贴壁、单纯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和改良差速贴壁+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的实验。②单纯改良差速贴壁:将单细胞混悬液以8 000个/cm²密度种植于无包被的25 cm²培养瓶中。经12 h+ 24 h两次差速培养后,吸出细胞上悬液,计数板计算浓度后,按1×109 L-1浓度重新种植于载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35 mm培养皿中继续培养3周。③单纯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将单细胞混悬液用预先收集并制备的含同源嗅鞘培养上清液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直接种植于载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35 mm培养皿中,孵育两三天后再换成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3周。④改良差速贴壁+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经12 h +24 h两次差速纯化,吸出上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继续培养2.0~3.0 d后,改换成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孵育36~48 h后再换成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以后视情况每3~5 d半量换液1次,培养3周。 主要观察指标: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的嗅鞘细胞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采用GFAP、NGFRp75和Hoechst33258等抗体,于分离培养14 d后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并检测嗅鞘细胞的纯度。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差速后3 d内有大量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形态较混杂,辨认嗅鞘细胞较困难。差速后再运用无血清条件培养液2 d后,可见纯度较高的典型嗅鞘细胞形态,以双极梭形和多极为主,细胞突起细长。伴少量扁平状“油煎蛋样”细胞。继续培养至14 d可见细胞立体感及折光性最佳,数量和纯度最高。培养3周后3组细胞开始老化,活力明显下降,成纤维等杂细胞开始挤占原嗅鞘细胞生长空间。②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特异性表达GFAP和NGFRp75,单纯差速后嗅鞘细胞纯度仅有72%~75%,单纯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后仅为48%~52%,改良差速贴壁+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纯化组纯度可达88%~92%。 结论:实验建立了完善的成年大鼠嗅鞘细胞培养纯化新方法。  相似文献   
29.
胸、腹水、尿液等脱落细胞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并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体液脱落细胞学诊断的漏诊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