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9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其恢复内皮功能的心血管作用。方法 :67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氟伐他汀40mg每晚 1次 ,治疗 6周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6周后检测血脂及血浆内皮素 1(ET 1)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6周后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C)、ET 1均明显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氟伐他汀有明显调脂作用 ,且具有恢复内皮功能 ,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2.
The physiological disposition of fluvastatin, a potent inhibitor of hydroxy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 and thus cholesterol synthesis,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mouse, rat, dog, and monkey using 14C- or 3H-labeled drug. Oral doses of fluvastatin were absorbed at a moderate to rapid rate.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was dose-independent and was essentially complete in all four species studied. However, the drug was subject to extensive presystemic hepatic extraction followed by direct excretion via the bile, thus minimizing the systemic burden and yielding high liver/peripheral tissue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for fluvastatin and its metabolites. Only at high doses far exceeding the intended human daily dose of ca 0.6 mg kg-1 did fluvastatin bioavailability approach unity, apparently due to saturation of the first-pass effect. Dose-normalized blood levels of fluvastatin and total radioactivity were higher in the dog than in the other species, suggesting a smaller distribution volume in the former. Fluvastatin was partially metabolized before excretion, the extent of metabolism being smallest in the dog and greatest in the mouse. The half-life of intact fluvastatin ranged from 1-2h in the monkey to 4-7h in the dog. Regardless of the dose or dose route, the administered radioactivity was recovered predominantly in feces, with the renal route accounting for less than 8 per cent of the dose. No tissue retention of radioactivity was observed, and material balance was essentially achieved within 96h after dosing.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并氟伐他汀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安全性、效果以及对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6例TIA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每日1次,连用10d,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长期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氟伐他汀钠40mg,每日1次,晚餐时口服。所有病人均辅以血塞通40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并根据病情给予抗高血压、降血糖、抗心力衰竭等基础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0天分别行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血脂测定。结果两组病人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6.73,P〈0.0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TC、LDL—C、TG及HD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95~8.21,P〈0.01)。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并氟伐他汀钠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不同降脂治疗方案对老年人血脂增高的疗效及预后。将 95名血脂增高离退休干部随机分成三组 :两年组用氟伐他汀隔晚 2 0mg,服用两年 ;3月组用氟伐他汀每晚 2 0mg,服用三个月 ;对照组不用降脂药 ;三组都观察两年。结果发现 ,观察三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 ,两治疗组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 ,3月组下降更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两年组为P <0 .0 5 ,3月组为P <0 .0 1) ;观察两年后 ,两治疗组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 ,两年组下降更明显 (两年组为P <0 .0 0 1,3月组为P <0 .0 5 ) ;对照组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组间比较 ,观察两年后两年组 (与治疗前相比总胆固醇下降 2 3.4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 2 5 % )较 3月组 (总胆固醇下降 9.5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11.1% )下降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年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5 6 .2 % )和 3月组(31.2 % ) ,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为P <0 .0 1和P <0 .0 5 )。结果提示 ,老年人长期服用降脂药有效安全 ,能明显减少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氟伐他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35例作为试验组,正常对照组25例.试验组患者进行8周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对3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用药前以及用药8周后的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同时采用生化技术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①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清NO和NO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②经过8周的氟伐他汀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及血清NO及NOS水平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氟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其作用与其上调NOS的表达水平有关,从而提高了NO生成水平.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循环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无血清培养,设两孔,一孔直接培养,一孔加入氟伐他汀(360μg/L)干预48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均高于正常对照非干预组(351±141μg/L比121±10μg/L,P<0.01;41.4±13.6ng/L比25.5±5.4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氟伐他汀组较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下降(226±89μg/L比351±141μg/L,P<0.01;31.4±11.2ng/L比41.4±13.6ng/L,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增加,氟伐他汀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  相似文献   
67.
氟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 (DN)的疗效及其抗炎机制。方法 选择 2 0 0 0 - 0 2~ 2 0 0 3- 0 6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 14 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每晚加服氟伐他汀 4 0mg。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3、6、9个月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血肌酐 (Scr)和反应蛋白 (CRP)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UAER和Scr下降比对照组明显 (P <0 0 5 ,P <0 0 1) ,起效更快 (早 3个月 ) ;治疗组CRP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而对照组CRP下降不明显 (P >0 0 5 )。而且 ,对两组中血脂正常的DN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果。结论 氟伐他汀因降低CRP的抗炎效应而减轻微量白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 ,该作用不依赖氟伐他汀的降血脂效应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中抗炎蛋白膜联蛋白A1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氟伐他汀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提供新的视点。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人MNC,分别用不同浓度氟伐他汀(0.2、0.4、0.8mg/L)诱导不同时间(2、8、16、24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NC膜联蛋白A1表达水平。结果:氟伐他汀可使MNC膜联蛋白A1表达上调(P<0.01),呈浓度、时间依赖方式。阴性对照组平均荧光强度(MFI)2.4000,0.2mg/L组MFI3.2950,0.4mg/L组4.0225,0.8mg/L组4.8000;2h组4.2625,8h组4.2100,16h组4.0900,24h组4.022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MNC膜联蛋白A1表达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9.
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冠心病 (CHD)患者血浆 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15 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给予口服安慰剂 (A组 )、辛伐他汀 (B组 )、氟伐他汀 (C组 ) ,采用散射光比浊法测定 3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 4 ,6 ,8周血浆的 CRP浓度、总胆固醇 (TC)浓度。结果 :1B组及 C组患者用药后 4 ,6 ,8周 ,血浆 CRP水平均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P<0 .0 1,P<0 .0 1)。 2 B组及 C组患者血浆 CRP水平在用药后 4 ,6 ,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 ,与用药前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1,P<0 .0 1)。 3B组及 C组患者血浆 TC水平在用药后 4 ,6 ,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 ,与用药前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5 ,P<0 .0 1)。 4 B组及 C组患者的血浆 CRP水平的降低与血浆 TC水平的降低不相关 (P>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降低 CHD患者血脂的同时 ,具有抗炎症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70.
Yang J  Li XP  Zhao SP  Li J  Li JD  Xie XM  Peng 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84-18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40mg/d;C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80mg/d;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1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水平。结果(1)ACS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2)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1周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hsCRP和TNFα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