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80篇
特种医学   213篇
外科学   178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乏血供肝癌患者资料,其中25例(30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A组),21例(27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临床有效率(RR)为96.30%(26/27),明显高于A组[86.67%(26/30),χ~2=8.694,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在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81.82%(18/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7,P0.05)。治疗后6个月,A、B组的RR分别为93.33%(28/30)、96.30%(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2,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90.91%(20/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RFA均为乏血供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TACE联合RFA相对近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手术后胆汁瘤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500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手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后胆汁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500例患者中45例(9.0%)术后发生胆汁瘤。统计分析显示,存在胆道扩张、TACE术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使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是患者介入手术后发生胆汁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45例胆汁瘤患者中10例为有症状胆汁瘤患者,主要为黄疸和发热,且胆汁瘤直径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8.12 mm vs.21.84 mm,P0.05),穿刺引流治疗后8例患者胆汁瘤缩小,2例消失;35例无症状组患者定期影像学随访。结论:对于有危险因素的肝细胞癌患者,应积极做术前好评估和预防工作。有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无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影像学随访,若胆汁瘤增大需要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3.
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可以给肝细胞癌(HCC)患者尤其是存在复发高危因素的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在获益患者群体的确定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联合术后TACE治疗BCLC-B期HC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的BCLC-B期2~3个肿瘤、最大直径3cm且微血管侵犯(MVI)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术后辅助TACE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44例患者,其中173例患者接受术后TACE治疗(观察组),171例患者未行术后TACE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的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2.7%、47.4%、28.8%和69.0%、22.3%、15.9%;观察组和对照组的0.5、1、3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6.7%、75.0%、29.6%和73.8%、60.4%、10.6%,观察组的OS与DF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肿瘤直径、白蛋白、总胆红素、HBs Ag阳性均为影响OS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联合术后TACE可以给2~3个肿瘤,最大直径3cm且MVI阳性的BCLC-B期HCC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但此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超选择碘化油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支气管肺癌的效果。方法搜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57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1个月记录患者临床症状、肿瘤大小改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支气管肺癌右侧支-肋共干占14.0%(8/57),双侧支气管动脉供血占5.3%(3/57),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占5.3%(3/57),肋间动脉参与供血占7.0%(4/57),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占1.8%(1/57);5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碘化油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减轻,部分消失,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发生缺血坏死,瘤体缩小。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66.7%(38/57),总有效率为84.2%(48/57),无变化为10.5%(6/57),进展为5.3%(3/57)。结论超选择碘化油动脉化疗栓塞疗法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中的表现,探查其解剖与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35例患者行腹部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3种方法进行血管重建,总结RIPA的起源和分布对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指导意义。结果:935例进行右膈下动脉螺旋CT三维重建的病例均可成功显示膈下动脉起源(占100%),其中发自于双侧膈下动脉共干者为163例(占17.4%),单独发自于RIPA者为772例,其中发自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右侧肾及副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分别为367(占39.3%)、320例(占34.2%)、196例(占21.0%)、27例(占2.9%)、11例(占1.1%)和14例(占1.5%)。RIPA参与原发性肝癌(HCC)供血者达12.5%(32/25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在介入术前了解右膈下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并判断有无肝癌侧枝供血,对于临床TACE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在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2013年收治的10例经TACE 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患儿的全身情况、血AFP值及瘤体体积大小的变化及生存情况。结果患儿10例,男女比例4∶1,发病中位年龄9.5个月(1个月~10岁),10例患儿首诊后均予以1~4次TACE 治疗,其中6例TACE+手术+化疗,1例TACE+化疗,3例在TACE 治疗后放弃继续治疗。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均有明显缩减(26.2%~10.00%,平均70.0%),血清AFP值下降明显(28.5%~99.7%,平均83.6%)。所有患儿在接受TACE 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一过性肝功能损害(Ⅰ度3例,Ⅱ度2例,Ⅲ度1例)、轻度骨髓抑制、贫血等不适,未见明显心脏毒性及肾毒性损害。随访时间2~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1个月,1年存活率100%(7/7),2年存活率86%(6/7),3年存活率71%(5/7)。6例患儿在接受TACE治疗后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均接受全身化疗,1例仅经过4次TACE治疗及化疗后肿瘤消失,未行手术治疗,均无瘤存活至今。3例放弃治疗患儿分别于2~8个月后死亡。结论 TACE治疗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术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够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血供减少,促进肿瘤包膜增厚,为尽可能完整切除创造了条件,能够改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7.
38.
Purpose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olyvinyl alcohol (PVA) termin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atients with 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Materials and methodsOf 133 patients’ managem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HAVS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slow-flow, intermediate-flow and high-flow. The size of the PVA used was determined following the scheme: slow-flow HAVS: 300–500 μm PVA; intermediate-flow HAVS: 500–710 μm PVA; high-flow HAVS: 710–1000 μm PVA. The HCCs with slow-flow and intermediate-flow HAVS were embolized by PVA plus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lipiodol emulsion, while the high-flow HAVS were treated by PVA with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urvival curves were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log-rank test. The influence of possible prognostic factors on survival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ethod.Results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of 133 patients was 9.1 months. The median OS of the slow-flow type, intermediate-flow type and high-flow type patients were 10.8, 9.1 and 7.3 month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HAVS types (P = 0.239). The 30-day mortality was 3.8%. Cox mult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itial preoperative AFP value  400 ng/ml (HR = 2.105, P = 0.006)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While multiple embolization (HR = 0.482, P = 0.011), tumor remission (HR = 0.431, P = 0.041) and multimodality therapy (HR = 0.416, P = 0.004) were independent protection factors.Conclusion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HCCs with HAVS treated by terminal chemoembolization therapy with PVA plus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lipiodol emulsion (or PVA plus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The HCCs with HAVS achieves good prognosis with multiple embolization, tumor remission and multimodality therapy, while achieves poor prognosis with inital preoperative high AFP value (≥400 ng/ml).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动脉化疗栓塞在晚期子宫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子宫癌,其中子宫颈癌43例,子宫体癌9例.全部病例均行术前介入治疗,其中45例介入治疗1~2次后10~14 d行广泛的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另有7例未能手术的患者仍继续行姑息介入治疗.结果 近期疗效显著,症状明显缓解,术中出血量减少,肿瘤容易剥离.手术的45例患者中,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2%;7例行单纯动脉化疗栓塞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结论 术前介入治疗能降低子宫癌的临床分期,减少淋巴结转移,提高手术切除率.联合手术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可作为子宫癌的常规治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介入热化疗对肝癌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徽  张北光  金刚  王纯  王阳 《肿瘤》2007,27(11):920-92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热疗组)前后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热化疗栓塞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并与78例常规介入化疗栓塞组(非热疗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的自身比较结果显示,热疗组CD3 、CD4 、CD8 、CD4 /CD8 下降不明显(P>0.05),而治疗后NK细胞有明显增加(P<0.05);非热疗组CD3 、CD4 、CD4 /CD8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2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2周检测,热疗组CD3 、CD4 、CD4 /CD8 及NK细胞明显高于非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热化疗能快速增加血液中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抵消常规介入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对控制肿瘤的转移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