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1167篇
药学   150篇
  3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18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8例98眼联合CTR植入治疗(联合组),88例88眼未联合CTR植入治疗(对照组)。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视觉质量\〖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评估术后1、3、6mo时前囊口面积、IOL倾斜角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前囊膜混浊、后囊膜混浊、囊袋收缩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结果:两组BCVA具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后BCVA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BCV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高阶像差RMS具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前囊口面积具有交互效应(P<0.05),组内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3、6mo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IOL倾斜角具有交互效应(P<0.05),组内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且联合组术后3、6mo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并无交互效应(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IOL植入+CTR植入术可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屈光度及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评估两种术式矫正高度近视的早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4/2020-04在我院进行FS-LASIK Xtra及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每组各21例42眼,术后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散光度及角膜高阶像差。

结果:FS-LASIK Xtra组患者术后1d UCVA(LogMAR)低于FS-LASIK组(P<0.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SE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mo,FS-LASIK Xtra组有38眼(90%)、FS-LASIK组有41眼(98%)术眼SE在±1.00D以内。两组患者术后均有35眼(83%)的术眼残余散光在0.50D以内。两组术后3mo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三叶草差均较术前增大,FS-LASIK Xtra组总高阶像差及三叶草差大于FS-LASIK组(均P<0.05)。

结论:FS-LASIK与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在术后早期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术后早期角膜总高阶像差均增加,且行FS-LASIK Xtra增加更显著。  相似文献   

73.
孙明  雷荣  周莉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0):1764-1768

目的:比较Barrett Universal Ⅱ、Haigis和Wang-Koch优化眼轴SRK/T公式在长眼轴白内障患者中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8-01/2019-07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长眼轴白内障患者99例132眼。按眼轴长度(AL)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A组:26.030.0mm。所有患者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同时植入折叠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根据验光结果计算出各公式的预测屈光误差(PE)和绝对预测误差(AE)并分析眼轴、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与PE值的相关性。

结果: Barrett Universal Ⅱ、Haigis和Wang-Koch优化眼轴SRK/T公式的平均预测屈光误差分别为0.37±0.78、0.77±0.88、0.36±0.82D。在A组和B组中,三种公式的PE和AE值均无差异(P>0.05)。但在C组中,Barrett Universal Ⅱ和Wang-Koch优化眼轴SRK/T公式的PE值和AE值均明显低于Haigis公式(P<0.05)。在长眼轴白内障患者中,Haigis公式的PE值与眼轴和角膜曲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Barrett Universal Ⅱ和Wang-Koch优化眼轴SRK/T公式的PE值与眼轴没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在AL为26.0~30.0mm的患者中,三种公式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预测准确性均可; 而在AL>30.0mm的超长眼轴患者中,Barrett Universal Ⅱ和Wang-Koch优化眼轴SRK/T公式的准确性最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角变化,分析影响术后前房角度数(ACA)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的连续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接受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患者术前,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行Visante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 查,测量术前、术后鼻侧和颞侧ACA及术后拱高。分析术后ACA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水平角膜曲率、术前ACA、ICL直径和术后拱高的相关性。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前段各项参数的变化,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ACA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鼻侧ACA较术前减少45%~50%(F=268.73,P<0.001),术后的颞侧ACA 较术前减少44%~49%(F=333.40,P<0.001)。ICL植入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拱高分别为 (640±180)μm、(540±150)μm和(530±16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14,P<0.001);术后 1个月内拱高下降趋势明显,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期间拱高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ICL植入术后鼻 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426,P=0.003;r=0.377,P=0.008; r=0.525,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 ICL植入术后颞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392,P=0.006; r=0.376,P=0.008;r=0.594,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结论:ICL植入术后前房角明显减小,随访期内患者前房角开放度数基本稳定, 没有进一步变窄。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802例(1 380眼), 术前SD -23.50~-6.00(-11.54±3.59)D。根据患者术前SD将患者分为A组(-10 D1。△LogMAR和组别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 B3、B4组患者术后△LogMAR明显高于A、B1、B2组(调整后均P<0.001)。B组患者术后眼压高于 A组(P<0.001),且术后高眼压的比例更高(P=0.008)。结论:ICL-V4c植入术治疗SD≤-1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治疗-22~-16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收益高于>-16~-6 D的患者。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8例15眼,术后随访分别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情况,UBM观察人工晶体位置。结果 15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术后眼压及人工晶体位置正常,术后1周内有2眼出现人工晶体表面少量色索。随访1年,视力稳定,未出现晶体混浊及眼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预测性好,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角膜水平直径,比较其测量结果与传统规尺法的差异性,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双眼ICL植入术患者126例252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各126眼。对照组接受规尺法测量角膜水平直径并行ICL植入术,观察组接受UBM测量角膜水平直径并行ICL植入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3个月的眼科参数,包括裸眼视力、眼压、前房角、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残留屈光度(等值球径、球径、柱径)、安全指数、疗效指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角膜水平直径明显增高(P<0.05);术前,两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及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明显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  相似文献   
78.
论述了玻璃体后脱离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和临床特点,并揭示了玻璃体后脱离与高度近视眼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比研究LASEK术中弃留上皮瓣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患者58例115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SEK留瓣组30例59眼,LASEK弃瓣组28例56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裸眼视力、角膜haze、上皮愈合时间。结果:留瓣组和弃瓣组术后1d疼痛积分分别为1.64±0.64、1.57±0.57分,术后2d为0.83±0.49、0.84±0.56分,术后3d为0.36±0.48、0.34±0.47分;两组不同时间疼痛积分无差异(P>0.05)。留瓣组和弃瓣组术后1wk裸眼视力分别为0.15±0.06、0.12±0.05,术后1mo时为0.032±0.004、0.041±0.003,术后3mo时为0.018±0.004、0.022±0.005;两组不同时间裸眼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1、3mo,角膜haze 0.5~1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2级haz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瓣组和弃瓣组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4.22±0.30、3.89±0.32d(P<0.05)。两组患者上皮延迟愈合数分别为0眼、6例10眼(P<0.05)。结论:留瓣与弃瓣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无明显差异,角膜刺激症状相似。弃瓣组上皮愈合较快,但弃瓣组角膜haze 2级发生率稍高,上皮延迟愈合和愈合不良较多。因此,对于高度近视行LASEK手术时建议留瓣。  相似文献   
80.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文东  黄力  江波 《华西医学》2003,18(1):70-7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视力有损害但仍在0.1以上时,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特征。方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视力在0.1以上可以进行P-VEP检查者16眼,进行P-VEP检测。结果:P100波形正常但延迟出现者2眼:波形延迟且畸形者2眼;波形正常但振幅明显降低者4眼;波形平坦者8眼。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当视力仍在0.1以上时,P-VEP已表现为功能消失,P-VEP比视力检查更能反映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对黄斑的损害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