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目的 研究肱骨髁上骨折后力学改变畸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至2022年在我院就诊的5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所有患者均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将随访6个月时并发肘外翻和肘内翻的患儿分为畸形愈合组(n=10),未发生并发肘外翻和肘内翻的患儿分为正常愈合组(n=44),比较2组患儿术前、复位后、随访6个月时的肱骨小头前倾角、Baumann角、提携角、肱骨远端扭转角,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复位后、随访6个月时提携角与肱骨小头前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肘关节畸形愈合的力学因素。结果 术前畸形愈合组中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提携角均明显高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畸形愈合组肱骨小头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明显高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Baumann角与肱骨远端扭转角与提携角呈明显负相关(P<0.05);复位后,两组的肱骨小头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与...  相似文献   
62.
股骨前倾角测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正确测量股骨前倾角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 80个股骨标本采用二维CT常用法及裸骨投照法测量股骨扭转角 ,摄片法测量颈干角 ,计算出前倾角 ,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 :二维CT法测量的扭转角为 (11 0 4°± 8 2 4°) (- 6 1°~ 34 0°) ,投照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 2 7°± 8 0 1°) (- 5 5°~ 34 2°)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配对样本t检验 )。颈干角为(12 8 75°± 5 0 5°) (117 8°~ 14 3 3°)。根据扭转角和颈干角计算出前倾角 ,投照法为 (8 74°± 6 2 3°) (-3 85°~ 2 7 2 6°) ;CT法 (8 5 8°± 6 4 1°) (- 4 2 6°~ 2 7 12°) ,左右两侧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独立样本t检验 )。结论 :二维CT法不能直接测量前倾角 ,但可以测量扭转角。二维CT测量法是测定股骨扭转角确实可靠的方法 ,临床上健侧的扭转角可作为参考依据。前倾角小于扭转角 ,二者的关系和颈干角有关。  相似文献   
63.
股骨颈前倾角与扭转角的区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股骨颈前倾角与扭转角是两个不同的解剖学概念。在人类学、诊断学和治疗股骨上端疾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国内文献资料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为此,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从解剖学、几何学和临床应用角度阐述了二者的主要区别,以资参考。1 股骨颈前倾角和扭转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解剖学概念1.1 股骨颈前倾角的定义所谓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但有些文献认为:股骨颈前倾角是股骨头颈轴线与股骨下端两髁间投影连线的夹角[…  相似文献   
64.
李冰丽  姜冬 《临床医学》2007,27(10):53-53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治疗方法。方法24例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头位扭转角25°~30°、<25°或>30°者采用加碱parks法手术量。结果24例中2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改良parks法为治疗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可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比较3.0T、MRI两种扫描序列对臂丛神经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需要扫描颈椎病MRI患者40例,都通过可变反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三维双回波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序列、常规序列等方式进行检查,所有图像均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3D-CISS序列神经根-椎体CNR高于3D-SPACE序列,而3D-CISS序列神经根-脑脊液CNR低于3D-SPACE序列(P<0.05),3D-CISS序列较优,3D-SPACE序列图像质量较差。对受压神经根清晰度的显示,3D-CISS序列与3D-SPACE序列对比,优于3D-SPACE序列(P<0.05)。结论:对于展示臂丛神经神经根结构和对神经根病变做诊断等方面,3D-CISS序列明显优于3D-SPACE序列,对颈神经根成像及颈神经根受压等情况的临床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7.
宅男与窄男     
他是标准的宅男,成天待在家与电脑为伍,与恋爱绝缘。新年,老天似乎察觉他生命中的缺失,安排了一个美丽开朗的女人站在他人生的转角,上演了一场邂逅的戏码。女人谈过几次恋爱,她并不在意他是张白纸,因为她始终秉持着男人只要心胸不窄,就算是宅男也无所谓。再说,宅男有宅男的优点,换个角度想,至少是恋家的。但约过一次会后,女人发觉那男人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不同位置内外上髁轴线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影响。[方法]收集51根肱骨干标本,行16排螺旋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俯视位观察,肱骨远端内外上髁连线取3种不同方位,求得3组肱骨头扭转角。与二维CT取肱骨远端3个不同平面的肱骨头扭转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肱骨头扭转角最小值4°,最大值59.8°,6组肱骨头扭转角数据为(25.5±10.2)°,(25.0±10.8)°,(25.7±10.8)°,(27.3±10.3)°,(26.3±10.2)°,(25.8±10.4)°,经统计学处理6组肱骨头扭转角差异不显著。且二维CT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时肱骨远端层面越向远端值越小。[结论]肱骨头扭转角变异较大,肩关节假体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肱骨远端不同位置内外上髁轴线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没有影响;俯视位观察肱骨,当外上髁露出呈小三角形、肱骨远端前关节面被肱骨头遮盖重叠的位置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更简单、更快捷而且准确的测量位置。  相似文献   
69.
林素芳 《中医正骨》2003,15(6):16-16
《中医正骨》2 0 0 1年第 13卷第 1期 12页刊载了石福明等撰写的“股骨颈前倾角定义的几何学探讨”一文 (以下称石文 ) ,李凤春等的类似文章刊载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 0 0 0 ;8(1) :92 (下称李文 ) ,其观点新颖 ,敢向诸多权威著作质疑 ,实属可嘉。但其观点是否正确 ,令人不敢苟同。在复习了石文列举的部分原著后 ,我认为是石文曲解了作者的原意。为了再次澄清大家头脑中前倾角的概念 ,避免误导误用 ,特撰此文并摘录部分文献与诸君商榷。1 部分文献对前倾角的叙述和图解1.1 《外科学》“在矢状面上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的额状面又成…  相似文献   
70.
背景:CT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方面优于X射线平片,但是判断下胫腓联合旋转失匹配的CT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研究。目前国内外下胫腓关节三维失匹配还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旋转关系的测量。 目的:用CT测量正常人群的下胫腓联合的腓骨相对胫骨的旋转角度。 方法:在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21名男性及21名女性进行测试,用CT随机扫描单侧踝关节。轴位CT测量包括胫腓前间隙、胫腓后间隙、腓骨旋转角、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为了确保可靠性,2个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场合独立鉴定、评价每个CT数据。 结果与结论:42例踝关节纳入到数据分析。下胫腓联合胫骨面形状大致分为深弧形、浅弧形、浅坡形及平直形,其中以深弧形对称型多见。腓骨形状可大致分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以三角形最多见。各测量指标95%置信区间:胫腓前间隙2.10-2.25 mm、胫腓后间隙4.14-4.29 mm、腓骨旋转角103.97°-106.30°、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21.88°-26.64°、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33.03°-36.63°。其中腓骨旋转角测量变异系数最小,相对波动小,更具有代表性。下胫腓联合CT测量的众多指标中腓骨旋转角是一个更为稳定的指标。这些数据为下胫腓联合的精确复位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