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针刺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共30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CT)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捆绑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小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c-Fos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针刺组与捆绑对照组比较在CT9:00和CT21:00可使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显著增加(85.50±11.21,42.50±5.32,q=43.00,p<0.01;52.00±2.94,38.50±3.87,q=13.50,p<0.01)。结论针刺在CT9:00及CT21:00可使c-Fos表达增加,说明针刺对c-Fos表达的影响在主观白天及主观夜间的后半期。  相似文献   
42.
视交叉上核的结构及其在昼夜节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交叉上核,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它调整着哺乳动物一系列生理行为和活动有“昼夜节律生物钟”之称。近期的研究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离体培养、移植试验,电生理技术等方法已开始逐步揭示SCN的功能性结构以及SCN在昼夜节律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睡眠生物节律是由生物钟所驱动的,后者位于视交叉上核(SCN),生物节律的调控受到其起搏点和内外源性授时因子的影响。许多脑内的神经递质,如5-HT、胆碱能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神经肽Y、脑啡肽、褪黑激素、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以及hypocretin等通过参与睡醒周期的调节过程对睡眠的生物节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4.
张丽 《贵州医药》2004,28(10):957-957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高发区域,其解剖结构复杂,包括海绵窦,垂体丘脑下部、视交叉及第Ⅰ、Ⅱ、Ⅲ、Ⅳ、Ⅵ颅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等重要结构。因此,鞍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常引起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故鞍区手术的护理问题亦特别重要,也是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将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4年3月在我科接受鞍区显微手术的鞍区肿瘤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一、概念:通过外部特定的光(棋盘格式翻转或闪光)刺激视网膜,在视中枢引起的微弱脑电变化(或引起的脑诱发电位)。二、目前常用的光刺激方法:1、棋盘格翻转式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Shift-VEP,Ps-VEP)  相似文献   
46.
患者,女,37岁,因右眼视力无痛性下降3个月、左眼视力骤降20余天于2009年6月13日入院。体格检查:患者贫血貌,余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3.50 DS矫正至0.6,左眼手动/30cm,矫正无提高。双眼眼前节检查无异常发现,双侧瞳孔圆,直径约4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较迟钝,双RAPD(+)。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为脑底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依据,为鞍区手术提供形态基础.方法 研究80例成人脑视交叉及其相邻的鞍隔、垂体、颈内动脉及其穿支小动脉的形态、毗邻.结果 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40°,以后置型为主;面积平均(1.32±0.04)cm2.鞍隔厚度平均(0.58±0.09)mm,缺如的占5%;鞍隔孔偏向一侧的占52.5%,最大孔径7.8 mm×9.8 mm;垂体低于鞍隔孔的占78%(62/80);颈内动脉与视交叉相接触的占76.3%(61/80).结论 垂体瘤、颅咽管瘤在早期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视交叉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8.
49.
南振鸿  杨德泰 《上海医学》1996,19(3):142-145
应用半视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H-PRVEP)测试33例有视力,视野及眼底异常的鞍区肿瘤的这视觉功能,所用参数为H-PRVEP主要成份P100波的绝对数及相对数指标。如P100潜伏期,波幅。时程,和P100眼间。眼内潜伏期差,波幅比,时程差等,经比较,分析发现,有关P100潜伏期指标能敏感反映视交叉受损情况,应作为主要评价参数。  相似文献   
50.
以小鼠踏转轮运动和大鼠脑内c-fos表达为指标,探讨中缝背核(DR)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昼夜节律活动的调控机制,在正常光照(LD)和持续黑暗(DD)条件下,电解损毁DR和注射利坦色林后,小鼠踏转轮运动的昼夜节律消失。光照能诱导包括视皮层,梨状皮层,下丘脑室旁核,SCN,膝间体小叶(IGL),尾壳核,脑桥核和中缝背核在内的广泛脑区的Fos蛋白表达,损毁DR能选择性地减少SCN和IGL中F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