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于海泉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60-1762
目的研究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探索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新西兰白兔60只,分3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均建立左侧桡骨中段的骨缺损。A组采用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修复,B组采用藻酸钙凝胶修复,C组设置空白对照。于术后4、8周各组10只兔子处死后分别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以及观察组织学情况。结果藻酸钙凝胶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A组缺损8周时被硬性组织所修复,X线片见A组骨缺损处有连续性骨痂通过。B组及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较软,X线仍显示部分缺损,组织学观察A组缺损处为骨质替代,而B组及C组大部分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为治疗骨缺损以及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自体浓缩红骨髓(RBM)复合应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置入PRP+RBM+纤维蛋白胶(FG),B组置入PRP+FG,C组置入RBM+FG,D组置入FG.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动物骨痂形成量、骨缺损愈合程度及影像学评分于第4、8、12周均优于B、C、D组(P<0.05).结论 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粱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4.
背景: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对自体红骨髓的深入认识为治疗骨不连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经皮注射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红骨髓微创治疗兔尺骨骨不连的可行性.方法:取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尺骨不连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于骨不连处经皮植入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生物活性纳米骨浆、自体浓缩红骨髓或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术后进行X射线片检查并进行放射学骨愈合评分,12周动物处死后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放射学评分显示新骨形成的速度: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组>生物活性纳米骨浆组>自体浓缩红骨髓组>空白对照组(P<0.01).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形成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生物活性纳米骨浆(P<0.01),但低于正常骨组织(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组新生骨量较多,骨不连处形成了新的骨性连接;生物活性纳米骨浆组新生骨量多,骨不连处有软骨团形成,部分形成骨性连接;自体浓缩红骨髓组有部分软骨样组织形成,无骨性连接;空白对照组尺骨骨不连处纤维组织形成,无骨性连接.结果提示生物活性纳米骨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后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注入体内后成骨速度、形成新骨的质量及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单纯的纳米骨浆或红骨髓,可用于经皮注射修复实验性骨不连.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常规扫描中健康人红骨髓增生的临床MRI表现.方法 在膝关节常规MR检查中,发现18例25岁以上病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段出现T1WI低信号灶替代正常为高信号的黄骨髓改变.对其形态、分布范围和信号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为期9~18个月临床跟踪随访.结果 MR 扫描显示异常信号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未见升高.在GRE序列,病灶呈明显低信号.根据病灶形态,可分为2型:Ⅰ型为大片融合型(15例);Ⅱ型为散在结节型(3例).局限于股骨远侧干骺端或/和胫骨近段,未发现骨骺受累.3例行经股骨远端病灶穿刺活检提示轻度到中度红骨髓增生表现.所有病例经为期9~18 月的临床随访,其中8例进行了MRI复查,未发现病变进展或恶变证据.结论 在膝关节常规扫描中,可遇到红骨髓增生改变,认识它的MRI表现对于膝关节周围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6.
注射型复合人工骨的研制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骨不连的治疗,采用局部注射红骨髓或金葡液的方法,临床证实有一定疗效[1]。作者在成功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基础上[2,3],改变使用复合人工骨的途径,解决临床骨不连问题,研制了该型人工骨,在2002年1月~2003年1月应用于临床6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将已经制备的  相似文献   
77.
闭式扩创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与延迟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的治疗技术虽然不断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在临床仍相当常见。自2001年8月~2004年10月采用新的骨来源-自体髂骨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延迟愈合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30~56岁,平均42·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介绍红骨髓辐射吸收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内照射治疗癌性骨痛时作为防护指标的应用。  相似文献   
79.
自体骨膜细胞及红骨髓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18侧 )、自体骨膜细胞植入组 (B1组 :18侧 )、空白对照组 (B2组 :18侧 )。在 2 ,4 ,8,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A1组 8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 ,12周时己完全修复 ,A2 ,B1组的骨缺损在 12周时基本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12周时的最大扭距和抗扭刚度为 :A1>B1>A2。结论 :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混合经皮注射到骨缺损内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骨缺损修复快、质量好。  相似文献   
80.
为观察多孔磷酸三钙(tricalciumphosphate,TCP)与自体红骨髓(bone-marrow,BM)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应用TCP-BM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21例,其中肿瘤性骨缺损17例,陈旧性骨折骨缺损4例。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复查。术后6周,植入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界面间已有明显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植入材料与周围骨组织愈合成一体。随访1~3年,结果显示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明显,效果满意。TCP-BM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双重成骨作用,能促进新骨形成和加快骨缺损修复,是治疗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