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71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206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279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650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157篇
  3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37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As2 O3对人胃癌BGC-823 细胞端粒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 O3)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通过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细胞端粒酶hTEI汀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三氧化二砷可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抑制作用随三氧化二砷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hTERT基因的转录表达显著抑制。BGC-823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下调与As2 O3作用时间和浓度有关,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As2 O3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促使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As2 O3是一种良好的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李宏捷  谢文利  朱江 《天津医药》2007,35(11):840-841
目的研究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HeLa细胞在奈韦拉平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NVP作用后,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抑制(P<0.05),并且HeLa细胞的G2/M期细胞含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NVP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端粒端粒酶与人类的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端粒是一种封闭真核染色体末端的脱氧核糖核酸,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特异的染色体末端转移酶,它的存在解决了染色体末端复制缩短问题,同时认为端粒酶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因此,有关端粒端粒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细胞癌变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4.
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T1DM患者(T1DM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行Southern杂交,经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和软件分析后测得端粒长度.结果 T1DM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结论 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提示端粒可能在T1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已构建好的带有端粒酶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BBS212Rz及空载质粒pBBS212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和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BS212Rz转染的肝癌SMMC-772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凋亡加速。结论:端粒酶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望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对人胃癌BGC细胞株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各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后,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凋亡率、端粒酶活性与含药血清浓度不完全成正比。结论:促进BGC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不同治则代表方药抑制BGC细胞增殖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氟对大鼠雄性生殖系统的危害。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剂量染毒组、低剂量染毒组,分别腹腔注射蒸馏水及20、10mg/kg NaF溶液,39 d后观察大鼠体重、精子数目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低、高剂量染毒组体重分别为(273.39±20.68)、(240.00±21.39)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RT表达率分别为(13.89±4.86)%、(6.33±4.42)%,PCNA表达率分别为(0.71±0.05)%、(0.60±0.0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数目分别为(18.31±1.20)×10~(10)/L、(9.17±1.38)×10~(10)/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可降低生殖细胞TERT、PCNA的表达,对雄性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原发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21例骨肉瘤、11例骨巨细胞瘤、9例软骨肉瘤、3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脊索瘤、11例骨软骨瘤、5例骨样骨瘤、4例非骨化性纤维瘤、6例孤立性骨囊肿及7例正常骨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45例原发恶性骨肿瘤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4.4%,2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只有2例骨软骨瘤具端粒酶活性,7例正常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恶性骨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有可能成为恶性骨肿瘤的一种潜在性生化标志物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索端粒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逆转录酶基因表达在As2O3诱导L02和HepG2细胞凋亡及染色体畸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2μmol/L As2O3处理L02和HepG2细胞24、48、72 h,以处理0h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应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端粒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0.625 μmol/LAs2O3处理L02和HepG2细胞2、4、6周,以处理0周作为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逆转录(hTERT)mRNA表达.结果 12 μmol/L As2O3处理L02和HepG2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0.625 μmol/L As2O3处理L02和HepG2细胞,染色体端-端融合及双微体的畸变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高浓度As2O3短期处理L02和HepG2细胞可诱导其凋亡.而低浓度As2O3长期处理L02和HepG2细胞可导致染色体畸变,畸变可使基因组不稳定是细胞癌变的基础.端粒端粒活性及hTERTmRNA表达在此过程中的不同变化也许可部分解释As2O3抗癌和致癌的矛盾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脾阳虚状态下肝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复合造模法塑造脾阳虚证动物模型;测定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细胞端粒长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阳虚证的肝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在脾阳虚状态下,肝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可能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