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52.
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EBCT)征像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心房粘液瘤病例的EB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31~66岁,平均54岁。7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序列(contrast SSM)和横断电影序列(movie study),1例行单层平扫(plain SSM),1例行单层增强。结果 EBCT提示7例(77.8%)瘤体位于左收房,2例(2  相似文献   
53.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及MRI在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就以上三者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混合笔束模型可以有效地计算电子在类人体介质中的三维剂量分布。入射电子束在介质中不同深度上平均能量的计算精度影响混合笔束模型的计算精度。本文以Monte Carlo的模拟结果为参考,在均匀水介质中,对现有计算电子在不同入射深度上平均能量公式的精度进行评估。方法:将几种计算电子束平均能量公式的计算结果与Monte Carlo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了6 MeV、9 MeV、12 MeV、15 MeV和20 MeV电子束的计算结果与Monte Carlo模拟结果表明,对高能电子束现有公式可以有效地计算电子平均能量;对低能电子束,现有公式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从而会影响混合笔束模型的计算精度。结论:为了提高混合笔束模型的计算精度,有必要对计算电子束平均能量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高能电子束是现代放射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形式,为浅表的和偏心的肿瘤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治疗选项。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子束就已经被用于放射治疗,并在70年代随着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推广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疗效也得到了肯定。  相似文献   
56.
背景: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EBM RP)是一种新型金属粉末快速成型技术,它具有精准、复杂成型的特点,已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医疗植入器材等领域显示独特的应用优势。 目的:探索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用于骨科植入物时表现出的产品性能、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诱导骨长入能力。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东方早报》《世界科学》《中国骨科杂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所有检索时间均截止至2013年9月。纳入标准:①应用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的文章。②外科植入物相关文章。最后选择50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EBM态Ti6Al4V骨科植入物具有良好的产品综合性能;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具有优良的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生成的3D连通的孔隙结构,可提供诱导骨长入的结构性条件,在骨科植入物方面享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7.
电子束CT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颌面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电子束CT对 11例外伤所致颌面部复杂性骨折进行薄层CT扫描 ,扫描模式 :SSM 1.5 ,层碍 1.5mm ,层距 1.5mm ,扫描时间 0 .2 - 0 .5s,利用工作站 ,进行扫描图像的容积三维重建 ,重建圆径 2 1cm ,重建矩阵 5 12× 5 12 ,重建核sharp。结果 EBCT成像技术能够立体的、详尽和精确的显示机体组织的三维解剖结构和相邻关系 ,其再现畸形的程度可以达到近乎解剖学的程度 ,为准确掌握病情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结论 EB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8.
放射治疗技术自1951年开始应用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otal Skin Electron Irradiation-TSEI)以来,到目前为止仍被临床医生认为是治疗皮肤恶性淋巴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接受TSEI治疗的早期患者40%可获得长期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59.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行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并有心血管造影和(或)手术结果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行心血管造影。男13例,女7例,年龄5个月至70岁,平均15.5岁。除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19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单层平扫和电影序列,1例加行电影序列。结果 20例中,EBCT提示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征象并做出正确诊断,包括5例起源分布异常、6例单支冠关动脉畸形和8例冠状动脉瘘;造影16例确诊15例。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γ^2检验,γ^2=0.32,P>0.05)。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 (CAC)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9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电子束 CT(EBCT)检查者 ,根据 CAG血管狭窄程度和病变累及支数 ,分成正常 /轻微病变组 (n=42 ,A/ B组 )和显著病变组 (n=5 3,F组 ) ,并细分为正常血管 (n=2 4,A组 ) ,轻微病变 ((n=18,B组 ) ,单支病变 (n=2 1,C组 ) ,2支病变 (n=15 ,D组 )和 3支病变 (n=17,E组 )各亚组。根据管腔狭窄百分比再进一步分出 95 0个血管段 ,逐个血管段与 EBCT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无狭窄血管段 735个 ,狭窄介于 0~ 5 0 %之间者 79段 ,5 0 %~ 75 %者 34段 ,狭窄≥ 75 %者 10 2段。结果  (1)血管病变支数与 CAC积分之间的关系 :A/ B组 CAC积分值明显低于 F组 (45 .1± 16 5 .1vs35 9.4± 5 0 5 .3,P<0 .0 0 0 1) ;A/ B组 CAC积分的平方根值 (3.33± 5 .91)也明显低于 C组 (9.33± 9.2 1)、D组 (12 .97± 9.16 )、E组 (2 2 .5 2± 14.17) ,P均 <0 .0 5 ,E组与 C组、D组之间也存在差别 ,但 C组和 D组之间无差别 (P>0 .0 5 ) ;A组 CAC积分的平方根值 (1.2 7± 1.2 5 )与 C组、D组、E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别 (P<0 .0 5 ) ,但与 B组 (6 .0 8± 8.2 5 )之间无差别 (P>0 .0 5 )。 (2 )冠状动脉血管段狭窄程度与 CAC积分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