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17篇
  免费   1615篇
  国内免费   981篇
耳鼻咽喉   322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1154篇
基础医学   1421篇
口腔科学   425篇
临床医学   3037篇
内科学   1150篇
皮肤病学   287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7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1116篇
综合类   9672篇
预防医学   2135篇
眼科学   4393篇
药学   3145篇
  45篇
中国医学   1201篇
肿瘤学   2109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757篇
  2022年   662篇
  2021年   864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825篇
  2018年   490篇
  2017年   772篇
  2016年   817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1337篇
  2013年   1400篇
  2012年   1791篇
  2011年   2032篇
  2010年   1849篇
  2009年   1648篇
  2008年   1891篇
  2007年   1691篇
  2006年   1505篇
  2005年   1489篇
  2004年   1114篇
  2003年   1023篇
  2002年   881篇
  2001年   1003篇
  2000年   838篇
  1999年   761篇
  1998年   639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514篇
  1995年   463篇
  1994年   349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PLC测量维生素C在大鼠和豚鼠房水及晶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开力  水迎波 《眼科研究》1997,15(4):257-259
目的测定豚鼠和大鼠眼房水及晶体不同部位的维生素C(vitaminC,VC)的含量。方法应用晶体分割技术将豚鼠和大鼠晶体分为赤道部、前皮质、核部和后皮质,然后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了晶体不同部位以及房水内的VC含量。结果豚鼠和大鼠房水中的VC分别为1309.1和44.61μmol/L。晶体内以赤道部的VC含量最高,晶体核为最低,前后皮质的含量介于二者之间。结论VC在不同动物的眼房水和晶体中的含量有很大差别,在晶体不同部位的分布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2.
采用计算机图象纹理分析和相关点阵检测技术,对人食管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上皮及原位癌的不同纹理特征进行了观察。观察样品为常规病理切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检测了组织的纹理特征。对受检图象建立了三种灰色分层关系矩阵,同时计算了8种纹理测度。结果显示,在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和原位癌之间,其纹理测度和相关点阵检测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测量数据经计算机多元逐步判别分析,其正判率达9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纹理分析方法可正确地判别食管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提示本技术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肯定的实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83.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和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临床效果、特点、并发病及防治措施,对41 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小切口(6mm)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以同期的白内障患者41眼行现代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做对照。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1.0者占43.9%>0.8者占70.7≥0.5者占92.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平均散光为1.04±0.81,1,低于对照组(P<0.0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复明效果优于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84.
微波对白斑上皮异常增生12项病理特征出现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皮异常增生是白斑癌变的必经阶段,深入研究其镜下形态的特征性改变,不仅对加深认识白斑癌变规律有利,而且可以籍以研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本文采用selly法白斑动物模型,以微波辐射为阻断手段,采集金地鼠颊囊标本,行光镜下肉眼观察,并按照WHO提出的上皮异常增生12项病理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现:特征性改变的出现颊率不同,为15.5-60.6%,微波处理与否对病理的出现率存在影响,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改变  相似文献   
85.
86.
晶体前膜形成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是宿主对植入的人工晶体的排斥反应,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本文对晶体前膜形成的病因和治疗进行分析。认为治疗的关健在于运用5-氟脲嘧啶,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晶体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7.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外伤性白人障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占73.9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82.61%,矫正视力≥0.6者占91.30%,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75±1.00D,术后3个月为1.25±0.75D,分别小于10-12mm大切口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8.
晶体过敏性眼内炎病理改变二例史蕙苓刘建宗李素芬近两年,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并经病理证实2例晶体过敏性眼内炎,现报告如下。例1男,25岁。因先天性青光眼,于生后4个月时行双眼滤过手术,术后2个月左眼压又增高。9岁时再次行左眼抗青光眼手术(术式不详)。此后患...  相似文献   
89.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Nd:YAG激光后囊膜切用术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后囊膜混浊治疗方法,但有时也会产生某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主要包括:眼压升高,虹膜出血,人工晶体损伤,玻璃体前界膜破裂,囊样黄斑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本就这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等了进行综述,为降低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
视网膜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展对造成光感受器功能降低或丧失的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法.以防止失明。这些疾病影响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区(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到外丛状层),并最终损害和破坏锥体和杆本,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直接攻击光感受器或累及支持光感受器括性的细胞和细胞外环境。最近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进展,使得设计能够预防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或修复已损伤的细胞,甚至置换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光感受器的新疗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