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230篇
  免费   3827篇
  国内免费   2779篇
耳鼻咽喉   628篇
儿科学   792篇
妇产科学   701篇
基础医学   3399篇
口腔科学   309篇
临床医学   16350篇
内科学   10432篇
皮肤病学   103篇
神经病学   3977篇
特种医学   75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1篇
外科学   12095篇
综合类   30516篇
预防医学   4652篇
眼科学   700篇
药学   10818篇
  180篇
中国医学   5262篇
肿瘤学   2250篇
  2024年   480篇
  2023年   1929篇
  2022年   1744篇
  2021年   2211篇
  2020年   2221篇
  2019年   2271篇
  2018年   1072篇
  2017年   1971篇
  2016年   2324篇
  2015年   2698篇
  2014年   4611篇
  2013年   4672篇
  2012年   6107篇
  2011年   6553篇
  2010年   5984篇
  2009年   5811篇
  2008年   6794篇
  2007年   6488篇
  2006年   5835篇
  2005年   6012篇
  2004年   4817篇
  2003年   4499篇
  2002年   3790篇
  2001年   3338篇
  2000年   2547篇
  1999年   2157篇
  1998年   2037篇
  1997年   1752篇
  1996年   1677篇
  1995年   1468篇
  1994年   1216篇
  1993年   876篇
  1992年   717篇
  1991年   647篇
  1990年   501篇
  1989年   470篇
  1988年   162篇
  1987年   117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由于脑部的血管网络十分复杂和精密,采取一般的透视机难以全面而又细致观察患者脑部情况,与其相比,采取头颈部3D-CT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介入治疗,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帮助临床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获取多个角度的脑部细小血管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观察患者病灶部位的情况,准确定位并进行手术操作[1]。脑血管成形术作为药物和开放性手术之间的一种微创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利用影像学设备,透过人体的自然管道直达病灶进行治疗。临床上对于脑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患者通常采取神经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十分显著[2]。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情况.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返神经,观察组采用甲状腺最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返神经.比较两组患者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其效果存在差异.与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法相比,甲状腺最下动脉途径法能够明显缩短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尤其是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食管癌可以通过ESD完全治愈,但是对于大面积早期食管癌,尤其是超过3/4周病变甚至全周病变的患者,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概率明显升高,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下面对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机制、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体外循环外科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特点,探讨治疗主动脉弓缩窄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开胸行主动脉弓缩窄矫治术的患儿8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I组:62例,平均年龄12.2(6.0,37.3)个月;体质量(11±5.4)kg;采用主动脉端端吻合术。Ⅱ组:18例,年龄18.7(8.5,35.7)个月;体质量10.8(7.4,14.2)kg;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补片成形术。观察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以及诊断、主动脉狭窄段部位、狭窄段长度、狭窄段内径等分布,并记录术前、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峰值压差、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随访上下肢血压等一般情况。结果:I组主动脉狭窄段长度(9.93±4.8)mm,最狭窄处内径(2.84±0.49)mm,II组狭窄段长度15(10,20)mm,最狭窄处内径(3.33±0.59)mm,两组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9(6.6,16.4)h、ICU滞留时长37.2(20.6,70)h,II组分别是14.5(7.5,21.4)h、45.2(20,93.9)h,I组患儿带管时间更短(P<0.05); I组中并发乳糜胸1例,II组中并发左侧气胸1例,两组均未见出血、死亡等并发症;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狭窄段较短的患者可行主动脉端端吻合,而狭窄段较长,且狭窄内径不过窄可以选择左锁骨下动脉翻转补片成形术。  相似文献   
35.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和增强CT(CECT)诊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PRISMA报告规范开展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8F-FDG PET/CT和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研究,时间至2019-04。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QUADAS-2)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汇总敏感度(Sen)和特异度(Sp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10篇18F-FDG PET/CT及13篇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原始研究,分别包括322例患者的467个病灶和748例患者的943个病灶。Meta分析显示,18F-FDG PET/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92(95%CI为0.87~0.94)、Spe=0.95(95%CI为0.82~0.99)、AUC=0.97(95%CI为0.93~0.99);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72(95%CI为0.66~0.78)、Spe=0.99(95%CI为0.93~1.00)、AUC=0.87(95%CI为0.83~0.89)。此外,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Sen(Z=2.34,P=0.02)和AUC(Z=2.21,P=0.03)值低于18F-FDG 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CECT,18F-FDG PET/CT对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视为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为56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低位结扎组(n=28,保留LCA)与高位结扎组(n=28,不保留LC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253组)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优于高位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既可达到彻底清扫淋巴结的目的,又能有效保障肠管血供,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促进肛门早期排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接诊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患者进行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比较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冠状动脉钙化斑块(CACP)的参数,比较DSCT与CAG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CACP体积、CACP数目、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的增高,CACP体积逐渐增大,CACP钙化积分逐渐增多,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逐渐增加(P<0.05)。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88.6%(241/271),特异度为96.8%(717/741);阳性预测值为90.9%(241/265),阴性预测值为95.8%(717/741),准确率为94.6%(958/1013),两种检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一致性(Kappa=0.735,P<0.05)。结论 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好,可用于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且具有无创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9.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 g,ASL)技术是一种无需外源性对比剂就可在脑组织水平进行观察和定量脑血流的MR灌注成像方法。该技术提出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期间经过与包括15O-PET在内的其它灌注技术的比较、重复性和一致性验证等大量的临床检验,现已作为精准、无创的MR灌注成像方法广泛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