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71篇
  免费   6651篇
  国内免费   5717篇
耳鼻咽喉   981篇
儿科学   1435篇
妇产科学   1046篇
基础医学   13150篇
口腔科学   1280篇
临床医学   15640篇
内科学   10957篇
皮肤病学   1390篇
神经病学   1655篇
特种医学   24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7篇
外科学   6487篇
综合类   36477篇
预防医学   15194篇
眼科学   1142篇
药学   14000篇
  194篇
中国医学   9990篇
肿瘤学   9997篇
  2024年   991篇
  2023年   3305篇
  2022年   2803篇
  2021年   3354篇
  2020年   3078篇
  2019年   3138篇
  2018年   1505篇
  2017年   2518篇
  2016年   2731篇
  2015年   3095篇
  2014年   4961篇
  2013年   4841篇
  2012年   6703篇
  2011年   7489篇
  2010年   6907篇
  2009年   7163篇
  2008年   8701篇
  2007年   8107篇
  2006年   7502篇
  2005年   8093篇
  2004年   6608篇
  2003年   6439篇
  2002年   5482篇
  2001年   4821篇
  2000年   3647篇
  1999年   3104篇
  1998年   2619篇
  1997年   2403篇
  1996年   2231篇
  1995年   1977篇
  1994年   1687篇
  1993年   1245篇
  1992年   1043篇
  1991年   956篇
  1990年   847篇
  1989年   891篇
  1988年   224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121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新生儿破伤风现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对非新生儿破伤风认识水平和警惕性差,容易误诊、漏诊。提高和维持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不同年龄人群免疫接种率,确保所有人都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规范外伤后破伤风免疫制剂的选择和使用,可有效预防非新生儿破伤风和减少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α-1b对EB病毒感染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免疫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8^+水平降低,CD4^+、CD4^+/CD8^+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效果明显,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调节免疫指标,增强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析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脑电图(EEG)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癫痫患儿49例,数字标号,简单随机法分组,行单盲、前瞻性对照实验(RCT),观察组(25例)给予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用药,对照组(24例)单用奥卡西平。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IgA、IgM、IgG、CD3~+、CD4~+),EEG,认知功能变化,观察患儿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6 w后IgA、IgM、IgG、CD4~+均明显降低,CD3~+明显升高,FIQ、PIQ、VIQ等认知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IgA、IgM、IgG、CD4~+、CD3~+及FIQ、PIQ、VIQ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痫样放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00%(22/2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18/2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癫痫采取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用药疗效确切,减少癫痫发作频次,控制EEG损害,改善认知功能,神经免疫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针对免疫抑制剂相关结核病患者,观察临床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所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免疫抑制剂相关结核病患者106例。针对所有患者选择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患者临床给予心理护理、给予药物应用护理以及选择预防感染的相关措施进行干预,观察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针对所有免疫抑制剂相关结核病患者,临床给予护理干预后,2例患者于临床出现了死亡的情况。剩余患者全部表现出良好的遵医行为,所有患者全部能够坚持完成全程治疗,未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结论针对免疫抑制剂相关结核病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选择有效方法对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够将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提高,有效避免出现疾病合并症的情况,最终将患者的生命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5.
沈欢  邓海滨 《河北中医》2020,42(2):307-311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修复及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以控制、杀伤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特异性死亡,但易引起过度免疫应答导致免疫紊乱。中医药通过扶正(调和营卫、补肾健脾、益气养阴)及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来提高人体免疫,抗肿瘤,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究在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实施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80例风湿免疫病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对照组(n=40,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等级以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在睡眠等级和疼痛评分上都取得比对照组更好的结果,对比数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7.
外周血清素(serotonin)即5-羟色胺,是由色氨酸羟化酶1在肠嗜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多种免疫细胞中合成的自体活性物质,其对2型免疫反应具有重要的上调作用。本文总结了5-羟色胺在变应性气道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8.
目的进一步研究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奠定基础。方法 138例患者,分别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不同结核病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结果 138例患者,病理确诊结核病42例,非结核病96例。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85.71%(36/42)、特异度为90.63%(87/96),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的66.67%(28/42)、80.21%(7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27例,肺外结核患者15例。肺外结核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肺结核患者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方法满足结核病临床诊断的需求,该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结果精准等优点,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为结核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奠定基础,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9.
真菌性鼻窦炎(FRS)是一种特异性鼻窦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黏膜固有免疫屏障(黏膜上皮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缺陷和真菌在鼻黏膜的定植均与FRS发病密切相关,因此,多种影响固有免疫的因素与适应性免疫之间的联系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各型FRS发病机制的研究推动了FRS相关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发展,但目前FRS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存在预防困难、漏诊误诊率较高、治疗不彻底等问题,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均较重。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初步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重性抑郁障碍(MD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17例首发MDD患者治疗前后及17名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GSK-3β、丝氨酸-9磷酸化GSK-3β(p-Ser9-GSK-3β)的蛋白水平及差异。结果 1患者组治疗前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328,P<0.05);经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后,GSK-3β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t=-2.176,P<0.05);治疗后的GSK-3β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2,P>0.05)。2患者治疗前p-Ser9-GSK-3β的蛋白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t=4.676,P<0.01);经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后,p-Ser9-GSK-3β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增加(t=3.892,P<0.01);治疗后p-Ser9-GSK-3β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5,P<0.01)。结论 GSK-3β可能参与了MDD的发生及发展;氟西汀分散片可通过磷酸化GSK-3β使其失活,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