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107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523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59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97篇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01.
冠状切口结合局部小切口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新龙  周志江 《口腔医学》2010,30(4):255-256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结合局部小切口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39例住院病例,经冠状或半冠状切口,结合唇颊沟切口、睑下切口切开复位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颧面部畸形等症状均得以矫正。结论经头皮冠状切口结合局部小切口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模拟手术辅助腭扩展术,分析上颌骨复合体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方法 在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第一磨牙处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术,计算各标志点的应力及位移,所得结果与常规腭扩展相比较.结果 颊侧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腭扩展开展牙弓,可有效增加横向扩展的位移,尤其在尖牙和前磨牙区.同时鼻腔和腭盖下降,有助于降低通气阻力.结论 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的方法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3.
上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语言、吞咽等生理功能和美观,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赝复体修复方法在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形,重建语言、咀嚼等生理功能,是早期上颌骨肿瘤切除术后主要的修复方法。本文就上颌骨缺损患者赝复体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恢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ra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采用小切口术式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分析20例新鲜或陈旧性(2~3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过术前X线片、CT或三维成像确诊后,采用小切口术式及微型接骨板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1例张口度术后<3.5cm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采用小切口术式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经眉弓外侧,口内前庭沟联合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索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数据解剖标志点的自动定点方法, 并初步评价其可重复性与准确性。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疾病患者螺旋CT资料中, 选取31例颅颌面骨骼形态大致正常者的螺旋CT资料,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6例, 年龄(33.3±8.3)岁, 通过Mimics软件对上颌骨复合体进行三维重建, 通过Geomagic软件对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数据进行网格优化。由2名主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对31例上颌骨复合体数据进行人工定点, 确定24个解剖标志点, 取3人定点均值作为专家定点结果。选择其中1例符合健康人颅颌面骨骼三维形态平均特征的上颌骨复合体数据作为模板数据, 其余30例作为目标数据。采用MeshMonk开源程序(一种非刚性配准算法)将模板数据与目标数据基于4个标志点(鼻根点、左右颧弓最突点、前鼻棘点)进行初对齐, 再将模板数据基于非刚性配准算法变形为目标数据的形状, 得到变形后模板数据, 基于模板数据变形前后同名标志点的索引不变特性, 自动检索变形后模板数据各标志点坐标, 以此作为目标数据同名标志点自动定点坐标, 也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 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8.
眼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军  宋维贤  殷卫红 《眼科》2000,9(2):87-89
探讨眼眶-上颌骨-颧骨复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采用下睑袋延长切口和上颌龈颊移行沟切口,暴露骨折区后,对颧骨、上颌骨骨折进行精确复位,用微型钛板固定骨折断端,再用硅胶片或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板充填眶壁骨缺损区。结果:经3个月以上的随访,14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OMZ复合骨折应早期诊断和手术。  相似文献   
109.
张旭东  能玲玲  李楠  姚书霞 《解剖与临床》2009,14(4):304-304,F0003
上颌骨囊肿是颌面外科中常见的疾病,复发性上颌骨囊肿合并口腔粘膜瘘临床上处理较棘手。我科自2002年8月-2007年2月收治17例该类患者,均采取鼻内镜辅助经口、鼻双径路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我科自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5月 ,采用口内进路治疗 7例复杂LefortⅡ、Ⅲ型骨折 ,取得满意效果。此进路最大限度地暴露上颌骨及四个突起 ,对骨折起到解剖复位及稳固固定作用 ,术后面部无手术瘢痕。特别适应于闭合性复杂LefortⅡ、Ⅲ型骨折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7例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 2 5~ 42岁 ,系交通事故或高处跌落致颌面部畸形、咬合错位伴昏迷、或失血性休克前期而就诊本院 ,术前均行上颌骨拍片及CT检查。确诊为闭合性复杂LefortⅡ、Ⅲ型骨折 ,先抢救危及伤员生命的呼吸困难、失血、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