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2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51篇
  1篇
中国医学   222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和其机制。方法 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以油红O染色检测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胞浆脂肪的堆积,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檗碱对过氧化脂质体增殖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 10μmol/L小檗碱使3T3-L1前脂肪细胞的MTT值增加36%(P<0.001),小檗碱处理的脂肪细胞胞浆中,脂肪的堆积明显少于对照组,仅10%~20%的细胞出现较大脂滴。RT-PCR结果显示,在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小檗碱组脂肪细胞的PPARγ2 mRNR较对照组低48%(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也显示小檗碱抑制PPARγ2蛋白质的表达。结论 小檗碱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小檗碱减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的堆积、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与其降低PPARγ2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有关,这提示小檗碱在临床上可能适合于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72.
黄连解毒汤中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大鼠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汤,收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浆,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三种成分的血药浓度,运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过程属于一室开放模型,栀子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过程属于二室开放模型。结论:建立了HPLC法测定黄连解毒汤中三种成分血药浓度的方法,为黄连解毒汤的合理用药提供了药代动力学数据,同时也为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考察凹凸棒对中药水煎提取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吸附影响和对无效成分的吸附清除作用,并与自然静置沉淀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水煎提取液中总固体物量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分别用不同量的普通凹凸棒和酸化凹凸棒处理黄连、一清颗粒水煎提取液,评价其吸附沉淀效果,平行与自然静置沉淀法进行比较。结果:凹凸棒对无效成分具有明显的吸附清除作用,对盐酸小檗碱也有一定的吸附影响,酸化凹凸棒沉淀去除无效成分的效果优于普通凹凸棒。结论:酸化凹凸棒作为中药水煎提取液中盐酸小檗碱精制提取的吸附沉淀剂,尚需进一步进行表面结构修饰研究。  相似文献   
74.
4种黄连生物碱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勇  叶小利  李学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3-3014
目的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和巴马亭是黄连中4种主要的生物碱,为深入研究4种黄连生物碱成分的抑菌特性差异,本实验对它们的抑菌谱和抑菌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方法以从石柱黄连中提取的4种生物碱为实验药物,采用抑菌圈实验法,在2 000μg/mL药液浓度下对常见的19种微生物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通过比浊法对敏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了检测。结果4种生物碱成分的敏感菌范围相同但抑菌活性不同,其中小檗碱的抑菌活性最大,黄连碱和巴马亭次之,药根碱最小;4种黄连生物碱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大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酵母菌;每种生物碱对耐药金葡菌(MR)和金葡菌的抑菌能力基本相同。结论4种黄连生物碱均为黄连的抗菌活性成分,抑菌谱相同,但抑菌活性有较大差异;4种黄连生物碱对耐药金葡菌的耐药性具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固肠止泻丸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柱(3.9mm×150mm,5μm);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0.05mol/L磷酸二氢钾-0.05mol/L庚烷磺酸钠(1∶1),含0.2%三乙胺,并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乙腈(70∶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5nm。结果: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7020~0.136200mg/ml(r=0.9999)和0.008464~0.067710mg/ml(r=0.9998),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8.24%和98.31%。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完善固肠止泻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6.
HPLC法测定黄连,黄柏及其中成药中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HPLC法分离测定黄连、黄柏及其中成药三妙丸、左金丸、香连丸、木香槟榔丸、金黄散中小檗碱型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巴马亭、黄连碱的含量,考察了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色谱柱:PERKIN-ELMER分析型硅胶柱(250mm×3.9mm,10μm),流动相乙酸乙酯-甲酸-无水乙醇(15:3:2),检测波长UV346nm,流速1ml/min,四种成分的回收率均在98~105%之间,变异系数CV<5%。  相似文献   
77.
黄柏及中成药中小檗碱和巴马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窗口图解技术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黄柏及其中成药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巴马亭的提取、测定条件、标准曲线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含黄柏的中成药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小檗碱的回收率均在97%以上,巴马亭的回收率均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78.
安宫牛黄丸中小檗碱的HPLC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HPLC法测定黄连及含黄连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中小檗碱型生物碱。实验结果表明选用硅胶柱为固定相,以醋酸乙酯—甲酸—乙醇(15:3:2)为流动相,能使样品中四种小檗碱型的生物碱获得最佳分离。用此法测得不同厂家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0.331~0.456%,平均回收率为97.23%,变异系数为1.2%。  相似文献   
79.
80.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T. thermophila) BF5 produces heat through growth and metabolism. By microcalorimetry, the power‐time curves of the metabolism of T. thermophila BF5 at 28 °C were measured and som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from these curves. Then the action of berberine on this microbe was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berberine against T. thermophila BF5 growth was obtained by tube dilution method. Berberin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had various actions on T. thermophila BF5 growth: a low concentration (25 μg/ml) of berberine began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T. thermophila BF5 and a high concentration (450 μg/ml) of berberine completely inhibited T. thermophila BF5 growth. The toxic action of berberine could also be expressed as half‐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 i.e., 50% effective in this inhibition. The value of IC50 was 175.60 μg/ml, while the MIC of this compound against T. thermophila BF5 was 20.76 mg/ml. Berberine has strong toxic action on T. thermophila BF5 growth. The microcalorimetric method for the assay of toxic action is quantitative, inexpensive and versatile. (© 2010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