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38篇
  免费   4311篇
  国内免费   2267篇
耳鼻咽喉   2210篇
儿科学   402篇
妇产科学   272篇
基础医学   2106篇
口腔科学   828篇
临床医学   12926篇
内科学   5201篇
皮肤病学   234篇
神经病学   1735篇
特种医学   23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2739篇
综合类   21196篇
预防医学   8892篇
眼科学   7515篇
药学   12748篇
  159篇
中国医学   7850篇
肿瘤学   414篇
  2024年   695篇
  2023年   2625篇
  2022年   2402篇
  2021年   2797篇
  2020年   3373篇
  2019年   2566篇
  2018年   1121篇
  2017年   2031篇
  2016年   2128篇
  2015年   2390篇
  2014年   4029篇
  2013年   3961篇
  2012年   5014篇
  2011年   5332篇
  2010年   4875篇
  2009年   4522篇
  2008年   6060篇
  2007年   5145篇
  2006年   4160篇
  2005年   4186篇
  2004年   3606篇
  2003年   2788篇
  2002年   2450篇
  2001年   2002篇
  2000年   1478篇
  1999年   1160篇
  1998年   1045篇
  1997年   1061篇
  1996年   940篇
  1995年   954篇
  1994年   779篇
  1993年   568篇
  1992年   397篇
  1991年   339篇
  1990年   307篇
  1989年   314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人睡眠模式的特征,并探讨睡眠模式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5 666名广州市职工的生活方式调查和体检资料。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人群睡眠的潜在模式及分布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模式与DM的关系。  结果  LCA识别出5种睡眠模式,分别为“睡眠时间过短伴失眠”(类别1,5.6%)、“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轻度减退”(类别2,20.4%)、“睡眠状况良好”(类别3,47.7%)、“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障碍”(类别4,4.7%)、“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类别5,21.6%)。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类别3相比,类别1(OR=2.28,95%CI:1.51~3.43,P<0.001)、类别4(OR=2.48,95%CI:1.54~4.00,P<0.001)和类别5(OR=1.31,95%CI:1.01~1.71,P=0.045)人群罹患DM的风险升高。  结论  成年人群的睡眠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并表现为不同的睡眠模式;不良睡眠模式可增加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医熏蒸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司维拉姆进行常规止痒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止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熏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睡眠状况以及瘙痒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夜间深度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次数以及觉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瘙痒持续时间与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瘙痒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中医熏蒸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减轻瘙痒对睡眠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开穴法联合中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PM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开穴法+自拟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失眠多梦、性欲降低、小腹胀痛、胃脘胀痛、注意力不集中、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前5项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卵泡期和黄体期血清性激素指标孕激素(P)、雌二醇(E_2)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泌乳素(PR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卵泡期和黄体期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总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前4项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子午流注开穴法联合中药治疗PMS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还能够调节机体性激素分泌,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在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并行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应用FTS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焦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轻度焦虑多于对照组,中、重度焦虑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4.00% vs 16.00%)、尿路感染(4.00% vs 18.00%)、颅内感染(0 vs 8.00%)、颅内血肿(2.00% vs 14.00%)和术后应激性疼痛(16.00% vs 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9.13±1.14)d vs(12.44±0.89)d];[(2.15±0.66)万元 vs (3.05±0.61)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TS理念能缓解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使用的传统抗抑郁药需要连续用药2-3周才能起效,不能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抑郁症状发作期的自杀风险,对抑郁症患者非常不利。因此,抗抑郁药研发的热点集中在开发能快速改善抑郁患者症状发作期的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的药物。研究表明,NMDA受体拮抗剂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迅速的缓解作用,且维持较长时间。本文对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探讨NMDA受体系统在抗抑郁药中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扁桃体腺样体切除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52例OSAHS患儿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记录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及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所占百分比变化。结果手术治疗6个月后患儿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较术前均显著降低[(1.7±0.6)次/h比(8.4±1.3)次/h,(5.0±1.7)次/h比(17.0±2.1)次/h,(24±5)s比(87±6)s,(30±9)s比(63±11)s,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显著增高[(91±7)%比(74±13)%](P<0.05);患儿术后1个月Ig A、Ig G、Ig 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比较术前显著降低[(1327±315)mg/L比(1635±407)mg/L,(8.8±1.6)g/L比(11.7±1.7)g/L,(1014±244)mg/L比(1270±379)mg/L,(35±4)%比(39±4)%,P<0.05],而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治疗OSAHS疗效显著,短期免疫指标有所下降,但长期免疫参数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患儿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20.
:黏蛋白作为一类高分子量和大量糖基化的蛋白质,是黏液的主要成分,由杯状细胞合成,广泛分布。其分为许多亚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一些诱因可引起黏蛋白的变化。近些年来,黏蛋白的药动学行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实验模型也逐渐成熟起来,黏蛋白的新功能等我们去发现。本文对黏蛋白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以期全面了解黏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