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利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观察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毛囊蠕形螨数量的变化。方法:收集我科50例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RCM对其面部特定部位进行毛囊蠕形螨的检测。结果:50例患者均检出毛囊蠕形螨,5 mm×5 mm扫描面积下,治疗前后毛囊蠕形螨总数分别为91.60±25.57和42.95±10.20,受累毛囊数量分别为33.38±8.10和21.05±4.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治疗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玫瑰痤疮患者毛囊蠕形螨感染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22.

目的:调查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睫毛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以分析睫毛蠕形螨感染与MGD的相关性。

方法:将2017-09/2018-03于福建省老年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分为MGD组患者137例137眼和非MGD组患者96例96眼,进行裂隙灯下检查睑缘情况、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角膜荧光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等相关检查。同时取受检者眼部睫毛,在显微镜下查找蠕形螨并计算其数量。比较两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并分析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睑缘评分、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MGD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为89.1%,高于非MGD组患者(74.0%,P<0.05)。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睑缘评分(r=0.89,P<0.05)、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评分(r=0.67,P<0.05)、角膜荧光染色评分(r=0.35,P<0.05)均呈正相关,与泪膜破裂时间呈负相关(r=-0.37,P<0.05)。非MGD组蠕形螨感染阳性患者中轻度感染率为60.6%,显著高于MGD组(37.7%,P<0.05)。

结论:中度及重度以上的眼部蠕形螨感染和MG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中老年MGD患者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优化脉冲光(OPT)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疗效及对眼表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2/2020-10本院收治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127例254眼,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63例126眼给予常规热敷、眼部清洁及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12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OPT治疗,均连续治疗6wk。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治疗后6wk,两组患者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OS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NIBUT、NITMH及LLT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OS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IBUT、NITMH及LLT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未见明显异常,结膜、角膜未见损伤。结论:OPT应用于蠕形螨睑缘炎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调查蠕形螨感染人群面部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面部皮肤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为该人群面部皮肤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刑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人群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查螨虫。胶带置于光镜下检查,阳性片计数虫数并进行虫种鉴定。结果共调查800名学生,其中蠕形螨感染者244名,占30.5%(244/800)。蠕形螨感染者有面部皮肤病者70名,占蠕形螨感染者的28.7%(70/244),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面部皮肤病发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生源、中学居住环境、皮肤类型、饮食习惯、洗脸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蠕形螨感染者面部是否发生皮肤病,与感染年龄、居住环境、皮肤类型及生活习惯等有关。  相似文献   
25.
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患者外耳道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尸检(63具)和活检(12人)外耳道瘙痒症患者的外耳道皮肤。结果:人体蠕形螨主要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虫体少见,未见螨穿透毛囊侵入真皮层,组织学改变表现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真皮乳头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细胞间轻度水肿等。结论:人体蠕形螨是外下道瘙痒症重要致病原,其影响因素主要与感染度和人体素质(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26.
Demodex spp. mites are a common colonizer of sebaceous adult skin. Though usually clinically insignificant, demodicos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skin diseases in immunocompetent hosts, such as 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and papulopustular rosacea, Demodex folliculorum, and blepharitis. We present a case of a healthy 9-year-old boy with an exuberant, inflammatory, Demodex-associated pustular eruption of the face, induced by the use of a high-potency topical steroid and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oral ivermectin.  相似文献   
27.
为了查明外耳道瘙痒症病原体,采集患者外耳首分泌物,用直接镜检和人工培养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人体蠕形螨和真菌病原体分离,结果证实人体蠕形螨和真菌为本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人体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真菌包括曲霉菌,青霉菌,皮肤丝状菌的小孢子菌,念珠菌和毛霉菌等。  相似文献   
28.
不同人群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职业、性别、地域等的关系。方法采用略加改进的透明胶纸法。结果共检查583人,阳性率30.53%(178/583)。学生中阳性率随年级及年龄的增高而上升,其中小学与高中之间差异显著;不同职业中,银行职员与饮食服务人员阳性率最高,但不同职业之间、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感染者中以混合感染居多,感染部位以鼻尖鼻翼部、鼻唇沟部阳性率最高,感染度以轻度感染为主。患有痤疮、酒渣鼻、毛囊炎等皮肤疾病者与正常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06.15,P〈0.05)。结论不同人群感染人体蠕形螨较为普遍,但在职业、性别、地域上的差异无显著性,以轻度感染为主,鼻部感染居多。其阳性率高低与年龄、个人生活习惯及面部皮肤有无疾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2013年我校学生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透明胶带粘贴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检查和调查分析。结果 2013年我校学生中男生蠕形螨感染率为30.6%,女生蠕形螨感染率为28.0%;不用护肤品和用护肤品的学生蠕形螨感染率分别为33.3%和30.5%;皮肤好和皮肤差的学生蠕形螨感染率分别为40.9%和46.8%。结论男生蠕形螨感染率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采用一般的护肤方法对减低蠕形螨阳性感染率效果不明显;皮肤状况与蠕形螨阳性感染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0.
蠕形螨在大学生面部感染与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某高校在校542名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该人群蠕形螨总感染率为35.79%,且男性感染率(42.97%)明显高于女性(29.03%,P<0.01);单纯毛囊蠕形螨(D.f型)、单纯皮脂蠕形螨(D.b型)与混合型感染三种类型均存在,以毛囊蠕形螨为主;蠕形螨的感染有聚集分布现象。结论加强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的群防群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