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27篇
  免费   14147篇
  国内免费   4427篇
耳鼻咽喉   1601篇
儿科学   2666篇
妇产科学   3177篇
基础医学   23618篇
口腔科学   3507篇
临床医学   13494篇
内科学   23175篇
皮肤病学   2213篇
神经病学   12407篇
特种医学   66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486篇
综合类   25239篇
现状与发展   21篇
一般理论   8篇
预防医学   15066篇
眼科学   2367篇
药学   26059篇
  59篇
中国医学   12973篇
肿瘤学   13450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2455篇
  2022年   3710篇
  2021年   8028篇
  2020年   6584篇
  2019年   6500篇
  2018年   6498篇
  2017年   7110篇
  2016年   7164篇
  2015年   6718篇
  2014年   7957篇
  2013年   11686篇
  2012年   9490篇
  2011年   11421篇
  2010年   7213篇
  2009年   7362篇
  2008年   8914篇
  2007年   9772篇
  2006年   9206篇
  2005年   8523篇
  2004年   7271篇
  2003年   6534篇
  2002年   5198篇
  2001年   4621篇
  2000年   3854篇
  1999年   3283篇
  1998年   2562篇
  1997年   2653篇
  1996年   2422篇
  1995年   2112篇
  1994年   2048篇
  1993年   1703篇
  1992年   1573篇
  1991年   1481篇
  1990年   1277篇
  1989年   1044篇
  1988年   1007篇
  1987年   915篇
  1986年   850篇
  1985年   1232篇
  1984年   980篇
  1983年   736篇
  1982年   762篇
  1981年   628篇
  1980年   618篇
  1979年   487篇
  1978年   302篇
  1977年   262篇
  1976年   251篇
  1975年   19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哒嗪酮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惊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酮戊二酸与水合肼与水合肼为原始原料合成了15个N-(3’-磷酸二乙酯丙基)-1,6-二氢-6-氧-3-哒嗪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最大电休克发作(MES)实验,结果表明其中4个化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惊活性。  相似文献   
992.
作者曾经体外实验证明,均聚寡脱氧胞嘧啶核苷酸片段(dC14)有抗病毒活性,现继续研究其在体内的作用。不给dC14的对照组小鼠,接种腹水瘤细胞后:100%发病和死亡,潜伏期为6d,存活期11d;给每只小鼠dC14 1.3~3.2 mg,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至20%,疾病潜伏期和存活期推迟。在未经dC14处理的种瘤细胞和淋巴组织与经处理的淋巴组织中,多聚酶链反应(PCR)法都检测到病毒核酸,而正常小鼠中则无此种病毒核酸顺序。研究结果提示,dC14对小鼠SRS腹水瘤的发病和生长有抑制作用。此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3.
甲型流流感病毒鼠肺适庆型75-39株治疗S37腹水型荷瘤小鼠,存活率达93.3%。体外实验观察流感病毒感染S37肿瘤细胞,到3天时S37细胞经胎盘蓝染色,100%的S37细胞死亡,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染色率只有10%左右。  相似文献   
994.
Traditionally the drainage of pancreatic pseudocysts has been carried out operatively, forming a cystenterostomy. A simple endoscopic method of forming a pancreatic cystogastrostomy with laser is presented. This procedure does not require a general anesthetic, is safe, and allows resolution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995.
125~I-后标记法是庄志雄等人(1994)提出的一种检测DNA-蛋白质交联物(DPCs)的新技术,该法在检测离体CHO细胞DPCs的实验中已显示出敏感、快速和简便的优点。本研究表明,125~I-后标记法不仅能有效地检出由紫外光和铬酸钾诱导的CHL细胞DPCs,并能有效而敏感地检测由铬酸钾和氯化镍引起的大鼠不同组织特别是白细胞DPCs形成的情况,是一种敏感的和可考虑应用于人群调查的DPCs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6.
急性期中风中医诊断与颅脑CT扫描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刚启 《中医杂志》1995,36(3):164-166
分析325例急性期中风的病类、证名诊断与颅脑CT扫描所见的关系,认为中络、中经以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小,病灶周围多清晰或仅见模糊,占位表现不明显或较轻;中腑、中脏以出血性改变为主,病灶大,病灶周围多见水肿或模糊不清,占位表现明显,两者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病类诊断与中风的病变部位、病位侧、病灶数目;证名诊断与颅脑CT扫描所见皆关系不大(P>0.05)。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对364例溃疡病患者的住院系统治疗观察,认为溃疡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活动期与肝郁及胃热有关;迁延难愈多因胃络瘀阻;胃酸增高为本病的普遍现象。故本病治疗应以健脾胃,佐以疏肝活血、清热、制酸之法。方药如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郁金、三棱、蒲公英、乌贼骨等为基础方加减;对有胆汁返流者,则应配以疏肝清胆,降逆通腑之品。临床近期治愈率可达82.4%。  相似文献   
998.
Hu Zhen  et al.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4,13(3):164-166
近些年来对A群多糖脑膜炎菌苗最适免疫剂量进行了一系列现场流行病学及血清学效果的对比研究。首先肯定了我国生产的菌苗与法国Merieux研究所生产的苗苗在人体接种后观察一年内具有同等杀菌抗体反应。以后在严格对比下观察了国内生产的多糖菌苗接种30μg及50μg一年内的血清杀菌抗体反应。结果完全相同;而全身反应则30μg为50μg剂量的五分之一。在我国80年代流脑流行地区内确证了30μg免后人群保护率为99%与国外50μg的保护率(97.2%)相似。国内连续三年在流行地区内对比观察了30μg、与50μg的流行病学预防效果,其人群保护率相似.与国外(Reingold).的报告亦相似。最后结论是本菌苗的最适免疫剂量为30μg.不但其预防效果与50μg相同,而且菌苗反应轻微,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测定32例健康人和101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EHF患者血清SOD、MDA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以低血压少尿期升高最为明显。测定中还发现SOD、MDA含量升高与病情变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作者认为自由基参与了EHF的发病过程。研究EHF与自由基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EHF的发病机理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In all, 22 reports of 20 randomized, controlled rehabilitation studies were evaluated. In 18 of these, the design of the trial was parallel, with a cross-over format being employed in the remaining 2 instances. Seven studies related to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post-acute period. In six others, specific techniques--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physiotherapy procedures--were compared: biofeedback, perceptual retraining, and amphetamine treatment. Eight experiments evaluated speech therapy in aphasia. Frequently,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limi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e review showed that: 1) as regards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nd motor function, differences as between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 units on the one hand and non-rehabilitation or rehabilitation in medical wards on the other, were detected in relatively few quality studies and remained particularly inconclusive insofar as life in the home environment was concerned; 2) rehabilitation for aphasia and perceptual dysfunction proved effective for at least several months after acute stroke; 3) in general, examination of the reports cited revealed no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biofeedback and perceptual retraining vs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4) rehabilitation, whether administered by specialists or amateur caregivers purpose-trained by specialists, proved equally effective for aphasia. These conclusions constitute a valuabl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modern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