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5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886篇
内科学   311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071篇
综合类   918篇
预防医学   394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831篇
  8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6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66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多孔义眼台植入手术围手术期用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孔义眼台植入手术的围手术期用药管理。方法 对116例患者(116眼)围手术期规范用药后,观察1个月。结果 仅1例凝血因子Ⅶ缺乏的患者出现重度出血和水肿,眼台取出;余均未发生术后严重的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围手术期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的反应,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2.
明艳  王冲  林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3):157-158
目的 :探讨合理配合与正确护理在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 (PTCA)及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方法 :冠心病病人1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 ,根据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行PTCA加内支架置入术 ,术中除配合操作医师完成介入手术及监护外 ,同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术后康复指导。结果 :184例病人置入1个支架者107例 (58 % ) ,2个支架者62例 (33 % ) ,3个支架者12例 (6 % ) ,4个支架者3例 (约占1 6 % ) ,手术成功率达到99 %。结论 :围手术期的合理配合与正确护理对提高PTCA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主观全面评价(SGA)法对外科病人进行营养评定,并观察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胃肠手术病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6例胃肠手术病人,应用SGA法进行营养状况评定,统计各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观察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病人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的影响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应用SGA法评定,34例(44.7%)存在营养不良;与入院时相比,术后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清蛋白在术后2周内明显下降,前清蛋白在术后2周时明显上升,术后1周转铁蛋白明显下降;各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9.6%和14.3%.结论:SGA法可对手术病人进行初步营养评定;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外科病人的营养状况,但对营养良好的病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试行"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骨科2004年7月60例,2003年7月66例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用药频度、联合用药、使用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7月60例围手术期病例中,单一用药28例(46.7%),二联用药24例(40.0%),三联及以上用药无,未用抗菌药物8例(13.3%);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3例(38.3%),基本合理32例(53.3%),人均药品费用为1 869.20元。2003年7月66例围手术期病例中,单一用药24例(36.4%),二联用药36例(54.5%),三联用药4例(6.1%),三联以上用药无,未用抗菌药物2例(3.0%);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1例(16.7%),基本合理29例(43.9%),人均药品费用为2218.50元。结论: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可显著提高临床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55.
丁慧  宋文英  宋宇龙  赵静  杨瑞 《西部医学》2019,31(3):422-427
【摘要】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择期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评估两组麻醉后的Ramsay镇静评分和术中牵拉反应程度,观察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入手术室前记为T0,手术开始即刻记为T1,硬膜外注药完毕后10min记为T2,手术结束即刻记为T3),MMSE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高于T0(P<005);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达峰效应时间缩短,麻醉平面持续时间均延长(P<005)。术后第1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缩短硬膜外麻醉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效增强剖宫产术中镇痛、镇静效果,能保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同时右美托咪啶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6.
陈宇  冯俊  乔丽娟  张露  何静 《西部医学》2019,31(11):1781-1784
【摘要】 目的 探析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以及术后康复状况。结果 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转铁蛋白(IF)、血清白蛋白(ALF)、血清总蛋白(TP)以及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术后第8d,观察组的上述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第8d的CD3+、CD4+、CD8+、CD4+/CD8+、IgA、IgM、IgG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对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李翠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32+34-32,34
目的分析研究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食管癌患者76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食管癌患者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对临床护理的评分为(94.87±4.32)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食管癌手术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方法的护理效果较好,可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58.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是麻醉和手术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其机制和干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麻醉和围手术期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目前,大量证据证实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关联,称为肠-脑轴。肠道菌群是肠-脑轴重要一环,其稳态对神经认知功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基于目前的研究,就麻醉和外科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PN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PND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 in the transcatheter implantation of the CoreValve® self-expanding aortic valve, in a university tertiary hospital.Material and methodsObservational analytical review of data incorporated into a prospectively maintained database of 142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evere aortic stenosis who underwent implantation of a CoreValve® aortic self-expanding aortic valve between December 2007 and December 2012.Results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82.5 ± 6.1 years and the logistic EuroSCORE was 14.9 ± 11.2. General anesthesia was used in 107 patients (75.3%), with local anesthesia with sedation in 35 (24.6%). Local anesthesia and sed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equirement of vasoactive drugs (P = .003) during implantatio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2 anesthetic techniques in the duration of the procedure, hospital stay, or morbimortality. The success rate was 97.1%.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conduction disorders that required implantation of a permanent pacemaker in 46 patients (32.3%). There was no intraoperative mort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t 30 days was 6.3%, with a one-year survival estimated by the Kaplan-Meier of 83.1%.Conclusions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ortic stenosis and high surgical risk, transcatheter implantation of aortic valv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Bo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local anesthesia with sedation are valid options, 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t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