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16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5篇
内科学   340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308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41篇
  3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产前诊断对于预防及控制新生儿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产前诊断方法对孕妇和胎儿具有潜在的损伤,所以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找新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研究表明胎儿细胞存在于孕妇外周血中,但由于其数量较少,而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很难应用于临床.最近的研究发现母体血浆或血清中存在高浓度的游离胎儿DNA.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孕妇血浆或血清中检测胎儿DNA并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为无创性产前诊断开辟了一种新途径.本文着重介绍游离胎儿DNA的来源、特点及在无创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70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中随机分成通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和低浓度氧疗,通气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采用通气口鼻面罩,设定参数S/T模式,呼吸频率14—20次/min,氧浓度40%左右,吸气压(IPAP)以10cm H2O开始,逐渐增加压力至25cmH2O,呼气压(EPAP)3—6cmH2O,每日上机2次,每次3h,7d为1个疗程。结果通气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值和PaO2逐渐上升,PaCO2值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减轻呼吸肌疲劳,减慢呼吸频率和心率,呼吸困难减轻。结论本法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效,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氯胺酮辅助无创正压通气对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我院的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A组)和标准治疗组 无创正压通气与氯胺酮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4hB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pH值、痰液中硝酸盐/亚硝酸盐(NO3/NO2)、呼吸频率(R)与A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有效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与氯胺酮治疗重症哮喘患者,不但能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而且能减轻患者与呼吸机相拮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ofile and role of the physiotherapist in European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Design: Postal questionnaire. Setting: 460 ICUs in 17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Participants: Heads of intensive care physiotherapy.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o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representing 22 % of the questionnaires sent: 48 % were from university hospitals, 45 % of the hospitals had more than 700 beds, and 50 % had more than 24 ICU beds. 38 % of the hospitals had more than 30 physiotherapists working in the hospital, but 25 % had no exclusive ICU physiotherapist. 34 % had a physiotherapist available during the night, and 85 % during the weekend. In almost 100 % of ICUs the physiotherapist performed respiratory therapy, mobilization, and positioning. The physiotherapist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12 % of the respondent's units, in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22 % of units, in extubation in 25 %,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IV) in 46 %. Among the physiotherapists, there were equivalent numbers of university and non-university graduates. Differences in the role of the physiotherapist were apparent between countries. For example, 80 % of respondent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stated that physiotherapists were available during the night, while in Germany and Sweden physiotherapists were available at night in none of the respondent's units. Conclusions: Even though the response rate was limited, variations in the role and profile of the ICU physiotherapist are apparent across Europe. The involvement of physiotherapists in more specialized techniques is also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physiotherapists working exclusively in an ICU.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加气道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5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组(观察组,n=63)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62),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进行NIPPV并加气道给药。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部分动脉血气、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迅速缓解,治疗4h、24h后血压、心率、呼吸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24h后pH值、PaCO2及FEV1%、PEF均有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0±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加气道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疗效较快捷、明显,减少了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概率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OS)的价值。方法:对30例重叠综合征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意识、动脉血气分析、PSG监测结果的改善情况。结果:除2例患者改用有创机械通气外,余28例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PSG监测结果明显好转。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OS)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无创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2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选用PAV或PSV,记录患者动脉血气、平均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气道峰压(PIP)和夜间通气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通气舒适性、睡眠状况和不良反应。结果PAV和PSV治疗组VE和VT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PAV组PIP较低[(12.2±2.4)cm H2O比(15.6±3.8)cm H2O,P<0.05];PAV组夜间通气时间较长[(3.3±0.7)h比(2.6±0.5)h,P<0.05],口鼻咽干燥程度较轻[(3.6±0.7)分比(4.5±0.9)分,P<0.05],口腔漏气较少[(3.3±0.6)分比(4.4±0.8)分,P<0.01]。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PAV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98.
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合理性及实用性。方法选择6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NIPPV组)和B组(临床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A组采用提早的无创通气治疗,B组在鼻导管吸氧不能改善且病情恶化后使用有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0h)、治疗后2h、48h、出院时动脉血气结果、呼吸频率、心率、呼吸困难分级、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NIPPV组与临床对照组治疗后2h、48h比较PaO_2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与0h相比,2h、48h患者的RR、HR、PaCo_2和SAARM均明显下降(P<0.05;P<0.01),而PaO_2明显上升(P<0.01),B组48h以上各指标下降的不明显,PaO_2只轻度升高,且气管插管率、vAP及死亡率均较高,也带来长的住院日和高的住院费用。结论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惠者提早进行NIPPV,可以迅速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减少插管率、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将术前情况基本相同的40例全身麻醉术后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拔管后即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持续24h,其他处理与对照组相同;在术前,拔管时,拔管后05、2、8、24及48h监测动脉血气,比较术前、拔管后、24h后、48h后X线胸片及床旁肺活量的变化,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部分患者发生肺不张。经24h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肺活量和肺不张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无创正压通气对术后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肺不张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输送胰岛素的无创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过去一般通过注射方式来摄入胰岛素,这给人体带来创伤、疼痛甚至感染,既不方便,又降低了吸收效率.生物医学工程正在研究开发输送胰岛素的无创方式.本文依据其商业化的可行性,依次介绍了几种方案,包括:肺吸胰岛素喷雾、口腔胰岛素喷雾、鼻内胰岛素喷雾、口服胰岛素、胰岛素膏贴、纳米胰岛素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