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1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在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三色流式细胞术对37例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37例B-CLL患者中大部分表达CD5、CD19、CD20、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有部分表达CD22、cyCD79a、CD38、zeta链相关蛋白70(ZAP-70),极少表达CD7、CD13,不表达CD3、CD14、CD34。B-CLL患者ZAP-70表达的阳性率为13.5%,其中Binet A期患者有3.8%(1/26)表达ZAP-70,Binet B+C期患者有36.4%(4/11)表达ZAP-70,ZAP-70在Binet A期和Binet B+C期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B-C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对于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ZAP-70可作为B-CLL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2.
A 67-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nasarca and persistent non-pruritic rash of lower extremities. Physical examination was positive for subcutaneous edema with a non-blanching rash of abdomen and lower extremities. Labs showed leukocytosis, lymphocytosis,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He also had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high anion gap (AG) metabolic acidosis with elevated lactic acid (11.3 mg/d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of abdomen and pelvis showed hepatosplenomegaly, ascites and abdominal lymphadenopathy. Peripheral blood (PB) smear showed blastiod appearing lymphocytes. He was started on bicarbonate infusion due to persistent lactic acidosis (LA), however showed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He was started on IV dexamethasone on 3rd day of hospitalization based on preliminary result of peripheral picture which led to some improvement in LA. Following the confirmation of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on bone marrow (BM) biopsy and immunophenotyping, the patient started receiving VR-CAP regimen (bortezomib, 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and prednisone)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A and leukocytosis. After discharge, he received further chemotherapy with resolution of the LA and normalization of blood counts. Restaging tests confirmed a complete remission with resolution of the skin rash, resolu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lymphadenopathy and hepatosplenomegaly on imaging, and absence of lymphoma on a repeat BM biopsy.  相似文献   
4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免疫表型测定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一组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法对32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MDS患者髓系抗原表达明显增高,淋巴细胞抗原表达相对减少,而且随MDS恶化,FAB亚型的抗原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随RA/RAS向RAEB再向RABEt转化,较早期的髓系抗原(如CD13、CD33)逐渐增加,较晚期出现的髓系抗原逐渐减少,同时伴有T淋巴细胞抗原表达减少;RA/RAS阶段骨髓CD34+细胞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增高,RAEB和RAEBt阶段CD34+细胞数明显增高;较早期骨髓细胞(即祖细胞)表面抗原CD38、HLADR、CD99R、CD9在MDS表达明显增加。CD34和其它早期抗原表达增高者,预后较差,易于转化为白血病。结论MDS患者骨髓MNC表面标记的检测有利于MDS的诊断,也可协助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判复方参鹿颗粒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造血异常)(RA/RCMD)造血调控情况。方法 30例MDS-RA/RCMD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参鹿颗粒组(简称参鹿组)(15例)和十一酸睾酮组(15例),测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参鹿组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有明显上升,治疗前分别为(2.39±0.99)×1012/L、(84.47±28.68)g/L、(81.13±96.85)×109/L,治疗后分别为(2.80±0.98)×1012/L、(94.87±25.63)g/L、(98.67±107.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59、t=2.7009、t=2.2573,均P<0.05 ),十一酸睾酮组仅有血红蛋白数量上升,治疗前为(71.93±27.53)g/L,治疗后为(80.07±26.0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5,P=0.0365);参鹿组治疗后CD+4、CD+8、CD+4/CD+8、NK细胞均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分别为(37.9±5.9)%、(24.0±5.8)%、1.75±0.83、(13.0±6.9)%,与治疗前的(29.3±11.7)%、(29.6±5.8)%、1.12±0.59、(8.8±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94、t=2.6595、t=2.6581、t=2.2288,均P<0.05),十一酸睾酮组治疗后仅CD+8、CD+4/CD+8接近正常值,分别为(22.1±7.5)%、1.50±0.74,与治疗前(26.6±7.5)%、1.18±0.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77,P=0.0420;t=2.9352,P=0.0109),治疗后,参鹿组CD+4表达率为(37.9±5.9)%,十一酸睾酮组为(30.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8,P=0.0474);参鹿组对骨髓细胞CD+13、CD+33、CD+34、CD+64、CD+117的异常阳性表达调控能力强于安雄组(前三者u=2.76、u=3.39、u=2.85,均P<0.01,后两者u=2.17、u=2.46,均P<0.05)。结论 复方参鹿颗粒能有效调控肾阳虚型MDS-RA/RCMD正常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5.
 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异常造血细胞形成的克隆性疾病,以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异常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白血病不同亚群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不同群体的白血病细胞功能不同,有学说认为这种异质性是由白血病干细胞(LSC)形成的。近年来,对LSC的研究提示这群细胞与白血病的起病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文章回顾了近期在LSC起源、免疫表型及在白血病细胞群体中的比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分析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特殊形态及预后因素等.方法 对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进行形态观察,对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6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平均年龄为24岁(6~53岁).5例有性激素紊乱的临床表现,2例以腹胀及腹痛为主要症状.除1例(例2)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其余6例均为一侧附件切除.5例Ⅰ A期,2例Ⅰ C期.6例随访病例中除1例(例1)术后1年余死于肿瘤转移,其余5例健在,随访时间平均4.3年(1~10年).肿瘤最大径7~20 cm(平均13.4 cm),4例囊实性,2例单房囊性,1例实性.镜下全部为弥漫生长和不典型滤泡样结构,未见Call-Exner小体.肿瘤细胞核小、较圆、深染,极少见核沟,3例重度异形,1例中度,3例轻度.1例(例2)小灶有成年型粒层细胞瘤特征.5例核分裂象>5/10 HPF,2例核分裂象不易见.6例CK(AE1/AE3)阴性、波形蛋白强阳性;1例α-抑制素阳性;4例CD99阳性、Calretinin阴性.结论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以不典型滤泡样结构而非Call-Exner小体为结构特点,以核小、圆形、深染而无核沟为主要细胞学特点,以大多数CK阴性和波形蛋白阳性为特殊免疫表型,兼以有少量成年型粒层细胞肿瘤结构及单房囊性肿瘤为其特殊形态.肿瘤破裂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核异形、核分裂象多见及肿瘤体积大并不能提示肿瘤具有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的性质,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4例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染色,并进行随访.结果 4例发生的部位分别是扁桃体2例、咽弓部1例,阑尾1例.病程为1周至3个月,随访3~84个月均未见复发.除阑尾外其他部位的大体形态均呈息肉状.组织学以膨胀、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管为主要特点,淋巴管周围伴有明显纤维化;免疫表型为淋巴管内聚集的细胞以T细胞为主.结论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病变,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可能导致局部淋巴管受压、淋巴细胞潴留;组织形态类似于脉管内淋巴瘤,呈现单一的T细胞免疫表型,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且表现为孤立性病变,无明显恶性临床表现.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在白血病复发预测以及临床治疗指导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白血病患者标本,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RD,从诱导化疗治疗后的第21天开始,每个月检测一次。按照首次接受诱导治疗后的第21天检测的MRD水平,将40例AL分为低(MRD〈10^-4)、中(MRD:0.01—10^-4)、高(MRD〉0.01)三个组。结果:低、中、高三组三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20.0%、85.71%。其中MRD〉0.01组3年复发率最高,MRD〈10^-4组预后好,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MRD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形态学完全缓解时的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复发概率具有明显差异(P〈n05)。结论:MRD〉0.01提示复发具有高概率,MRD阳性比形态学复发出现早,连续的MRD监测对于个体化治疗以及预测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及核型特征,并分析其在初诊CL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初诊CLL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及其染色体核型特点,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结果再分析误诊病例。结果 70例初诊CLL免疫表型均表达CD19,其他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CD20、CD22阳性率依次为88.5 %(54/61)及 51.9 %(27/52),T系相关抗原CD5的阳性率77.1 %(54/70),CD5 CD19非双阳性表达[CD+5 CD+19(-)]CLL共16例(22.9 %)。34例行CD23检测,阳性率为67.6 %(23/34)。 59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CC)显示异常核型13例(22.0 %),最常见为-Y、+12、-20、17号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5例(8.5 %),无分裂象2例,正常39例;10例行CLL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异常检出率为60 %,以GIP D13S25异常检出率最高,为66.6 %。CD+5 CD+19(-)CLL与CD5 CD19双阳性表达[CD+5 CD+19(+)]CLL核型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对部分临床过程不符合CLL惰性病程再分析,70例初诊CLL中6例误诊,其中CD+5 CD+19(+)误诊2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t(11;14)及CyclinD1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MCL);CD+5 CD+19(-)CLL误诊4例,分别为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1例、B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B-LPD)1例和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误诊率为25.0 %,显著高于CD+5 CD+19(+)CLL(P=0.030),而CD23的表达显著低于CD+5 CD+19(+)CLL(P=0.016)。结论 CD+5 CD+19(-)CLL误诊率高;CLL的典型免疫表型特征为CD5、CD19、CD23的共表达,联合CD20、CD22表达强弱及核型分析有助于CLL与其他B-LPD鉴别; CC联合FISH检查可提高异常染色体的识别能力。免疫表型联合染色体分析能提高误诊CLL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