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70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1.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收诊的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耳鸣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盐酸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耳鸣程度、听力状况以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耳鸣程度以及听力情况改善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方案治疗耳鸣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以及耳鸣症状,疗效更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徐倩 《北方药学》2015,(11):98-99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氟桂利嗪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口服治疗。治疗后使用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系统(TCD)检测血流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氟桂利嗪组,P<0.05。两组经过治疗,血流异常情况得到改善,联合治疗组血流异常情况的改善情况要优于氟桂利嗪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65岁以下患者10 mg/次,65岁以上患者5 mg/次,1次/d,每周给药5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强力定眩片,4片/次,3次/d。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及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6.6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听力障碍、眩晕、平衡障碍、头痛、耳鸣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脑血流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名峰  周瑞玲  陈兴泳 《内科》2014,(2):145-147
目的观察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5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给予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西比灵治疗,对照组(74例)单用西比灵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与单用西比灵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二十五味珊瑚丸和西比灵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临床疗效好,总有效率高,可以更有效地减轻头痛的程度,缓解伴随的非头痛症状如焦虑、抑郁,不仅如此,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中血浆内皮素水平在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十五味珊瑚丸和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伴头痛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5 mg/次,晚间服用;观察组(55例)给予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 次/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晚间服用。疗程均为4周。依据两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的头痛积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头痛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25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有效率90.9%,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有效率78.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头痛程度积分和发作频率积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头痛程度积分和发作频率积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头痛程度积分和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DL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两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急性脑梗死伴头痛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减轻患者头痛,减少头痛发作频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药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李青翠  解钰  高平 《药学研究》2018,37(11):649-653
目的 研究国产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与参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以评价该制剂的质量。方法 考察盐酸氟桂利嗪原料在pH 1.2盐酸溶液、pH 4.0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和水中的溶解度与稳定性,并采用篮法,转速为100 rpm,优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溶出度测定的溶出介质,测定溶出曲线,并用f2因子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A企业某进口本地化的上市产品为参比制剂,B、E企业只有在pH 1.2盐酸溶液中与参比制剂溶出过程相似,C企业在pH 1.2盐酸溶液和水中与参比制剂溶出过程相似,D企业在pH 1.2盐酸溶液和pH 4.0醋酸盐缓冲液中与参比制剂溶出过程相似。选择pH 4.0醋酸盐缓冲液作为测定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溶出度的溶出介质。结论 国内仿制药与参比制剂在内在质量上存在差距,仍需在处方工艺和生产过程控制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慢性偏头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予托吡酯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3个月,统计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和70.00%。托吡酯治疗组优于氟桂利嗪治疗组(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盐酸氟桂嗪长程给药对脑梗死的疗效及预防再发的机制.方法 14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防治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防治组同时给予盐酸氟桂嗪,疗程1年.观察两组1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疗效、1年内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1个月时显效率(44.6% vs 43.1%)及总有效率(71.6% vs 69.4%)无明显差异,P>0.05;但防治组6个月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3%vs 51.4%,93.3%vs 80.6%),P<0.05.防治组1年内复发率为6.76%(5/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8%(11/72),P<0.05.防治组1年后血粘度、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盐酸氟桂嗪长程给药可提高脑梗死疗效且可降低复发率,亦可降低血粘度、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脑梗死发病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0.
Flunarizine is a selective calcium entry blocker poorly water-soluble. In this report, the interactions of this drug with polyvinylpyrrolidone in solid dispersions, prepared according to the dissolution method using methanol as the solv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purposes of comparison physical mixtures were prepared by simple mixture and homogeneization of the two pulverized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f flunarizine/polyvinylpyrrolidone of the following percentage proportions were prepared: 10/90, 20/80, 30/70, 40/60, 50/50, 60/40 and 80/20 (mean particle size of 0.175 mm).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lid dispersio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olubility in equilibrium. X-ray patterns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have shown that polyvinylpyrrolidone inhibit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flunarizine when percentages drug/polymer are 10/90, 20/80 and 30/70. The infrared spectra suggest that there was no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flunarizine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 Equilibrium solubility studies showed that drug solubility was enhanced as the polymer content increased. In general, the solubility increase was greater in solid dispersions than in physical mixtures and the solubility in equilibrium for solid dispersions and physical mixtures at the same drug/polymer proporti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