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目的探讨术前凝血功能与肝移植手术中冷沉淀输注量的关系。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42例肝移植患者分别进行术前血小板含量及凝血指标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冷沉淀用量的差异。结果术前凝血四项指标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冷沉淀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检测正常组与减少组间冷沉淀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查对肝移植手术冷沉淀用量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IC U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调查本市某医院2013年ICU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69例,观察冷沉淀输注前、后3 d内最近1次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结果与输注前相比,PT、TT明显缩短,Fg、ATⅢ含量增加,APTT无明显变化。输注前PT(18.63 ± 8.91)s、TT(24.2±10.08)s、Fg(1.57 ± 1.93) g/L、ATⅢ(53.84±26.72)%和输注后PT(15.03 ± 4.48)s、TT(20.31 ± 5.60)s、Fg(2.31 ± 1.34)g/L、ATⅢ(66.19±21.70)%(均为 P<0.05);输注前APTT(49.51±25.24)s和输注后APTT(44.93±19.6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急性大出血患者抢救时经科学、合理、有效的输注冷沉淀,提供相应的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在冷沉淀病毒灭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2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μmol/L亚甲蓝溶液按照50 mA,15 min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做灭活处理,分别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冷沉淀,贮存7 d后分别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clotting factor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实验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193.79±24.95)IU/U,(85.00±6.50)mg/U,对照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218.55±16.61)IU/U,(114.00±9.70)mg/U,两组之间F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ib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方法是否可应用与冷沉淀病毒灭活,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34.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浆制备时间及速冻方法对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宁德市中心血站 2020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采集的 120 例无偿献血者全血,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与 B 组,各 60 例。制备时间段分别 为 6 h、8 h、12 h、18 h,每组不同制备时间段各 15 例。A 组采用血浆速冻机速冻法,B 组采用低温保存箱速冻法, 比较两组冷沉淀在不同血浆制备时间段和速冻方法下的凝血因子Ⅷ(F Ⅷ)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A、B 组 组内不同制备时间下的 F Ⅷ活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不同制备时间下的 F Ⅷ活性均低 于 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 组组内不同制备时间下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不同制备时间下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的血浆制备时间对冷沉淀质量具有一定影响,血浆制备时间越长,冷沉淀凝血因子含量越低,采用血浆速冻机速 冻法制备冷沉淀比低温保存箱速冻法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5.
血小板和冷沉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小板、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DIC)的效果. 方法 24例产科DIC患者在积极去除病因,应用肝素、抗纤溶药物的基础上,分成A、B二组,A组为输注新鲜全血1998~2000年的患者,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冷沉淀、添加液红细胞2001~2004年的患者.使用Sysmex 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结合蛋白(Fn). 结果 B组12例患者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1),Fbg、Fn含量明显增加(P<0.01),血小板计数也有明显增加(P<0.01);A组12例患者输血注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明显(P>0.05). 结论血小板、冷沉淀抢救DIC出血,可获得良好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不合格发生率及不合格的原因,为采供血机构制备出高质量的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血液中心质控科对我科采用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控制结果,统计不合格原因,计算不合格率,并从各个环节探讨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因素。结果每个月随机抽检4袋,连续36个月,共抽检144袋,不合格产品共计17袋,不合格率为11.8%;不合格产品中,均为Ⅷ因子含量不足。结论冷沉淀不合格原因主要为Ⅷ因子含量不足,从原料血、原料血浆及冷沉淀制备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可以减少或预防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6月出现的10例大量输血之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伤患者进行冷沉淀治疗,在冷沉淀治疗之后24小时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在治疗后3—5天进行血浆Fn和凝血情况测定。结果1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之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有了明显的缩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增加,血浆纤维原结合蛋白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冷沉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输血后凝血异常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优化冷沉淀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获得最佳的人凝血因子Ⅷ生产用冷沉淀的制备工艺。方法主要对溶解过程中的夹层循环水温度、搅拌转速和离心过程中的离心机转速、出液温度和进液速度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人凝血因子Ⅷ效价为衡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通过该试验研究,获得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循环水温度大于25~30℃,搅拌转速100 r/min,离心机转速14000 r/min,出液温度0~2℃,每台进液速度为3 kg/min。结论通过该试验研究,获得了最佳的人凝血因子Ⅷ生产用冷沉淀的制备工艺,为提高人凝血因子Ⅷ的质量和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Introduction  Using clotting factors (fresh frozen plasma and/or cryoprecipitate) to treat snake venom-induced consumptive coagulopathy (VICC) is controversial. We aimed to determine if factor replacement after antivenom is associated with an earlier retur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VICC cases due to brown snake (genus Pseudonaja), tiger snake (Notechis, Tropidechis, and Hoplocephalus), and taipan (Oxyuranus) envenoming. Recovery of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prothrombin time (PT)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factor replacement and those who did, and betwe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factor replacement ≤ 4 h of commencing antivenom and those who received factor replacement later or not at all.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ases receiving clotting factors and cases that did not, however in 21 cases having factor replacement within 4 h, the median time to coagulation recovery was 4.6 h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3.5–8.8), versus 9.5 h (IQR 7.3–13) in 106 cases who had clotting factors later or not at all (P < 0.001).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attributed to clotting factors were recorded. Recovery by 6 h after starting antivenom was also more likely in those who were younger, in tiger snake envenoming, and where the interval between bite and starting antivenom was longer. The initial dose of antivenom did not appear to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of recovery at 6 h. Conclusion  Early factor replacement after antivenom is associated with earlier improvement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actor replacement for VICC after venom neutralisation are required. On behalf of the ASP investigators. This article is discussed in the editorial available at: doi:.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析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其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90例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组(A组,n=42)、单独机采血小板组(B组,n=28)及单独冷沉淀组(C组,n=20)。三组均分别于输注前1 h内及输注后24 h内采集5 ml静脉血,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及PLT(血小板计数),比较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三组输注前各项指标间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后,三组PT、aPTT、TT均降低,Fbg与PLT升高,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输注后A组PT、aPTT、TT均为三组中最低,其次为C组,A组Fbg与PLT为三组中最高,其次为B组,三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24 h红细胞的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A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B组,冷沉淀输注量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止血时间为A组最低,其次为B组及C组,三组间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A组最短,与B组及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失血采取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可为失血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并缓解凝血障碍,实现快速止血,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同时也减少了成分血用量,为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