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07篇
  免费   2447篇
  国内免费   179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278篇
妇产科学   522篇
基础医学   2399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3729篇
内科学   644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164篇
特种医学   24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624篇
综合类   3685篇
预防医学   1583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861篇
  10篇
中国医学   391篇
肿瘤学   996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324篇
  2022年   881篇
  2021年   1205篇
  2020年   1109篇
  2019年   871篇
  2018年   1072篇
  2017年   1037篇
  2016年   1078篇
  2015年   1157篇
  2014年   2466篇
  2013年   2168篇
  2012年   2065篇
  2011年   2212篇
  2010年   1679篇
  2009年   1888篇
  2008年   1962篇
  2007年   1830篇
  2006年   1469篇
  2005年   1058篇
  2004年   882篇
  2003年   682篇
  2002年   581篇
  2001年   517篇
  2000年   473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339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05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自帖式敷料包扎刀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创面不同包扎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自帖式敷帖对术后创面包扎并发症少于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方式。结论:自帖式敷帖包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能预防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靶向DF3的白喉毒素A链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喉毒素A链(DTA)基因在DF3/MUC1启动子调控下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含人乳腺癌DF3启动子和白喉毒素A链基因的表达载体pGL3-DF3-DTA,转染DF3阳性的乳癌细胞MCF-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TA基因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酶切和测序表明获得了与预期结果相一致的pGL3-DF3-DT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MCF-7细胞后,RT-PCR检测到了249 bp的DTA mRNA片段。与对照组比较,转染pGL3-DF3-DTA的MCF-7细胞生长受到了抑制,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凋亡率达39.43%,而对照组仅有0.28%。结论pGL3-DF3-DTA可对DF3阳性的乳癌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杀伤,对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环氧化酶(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互表达关系及与淋巴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VD),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乳腺癌组织COX-2、VEGF-C高表达率分别为65.7%(46/70)和42.8%(30/70)。COX-2与VEGF-C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529,P〈0.01)。(2)COX-2蛋白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LVD和淋巴管浸润呈正相关(P〈0.05),与雌激素受体状态、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VEGF-C蛋白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LVD、淋巴管浸润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化、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来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从而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COX-2和VEGF-C的高表达提示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4.
235例乳腺病变粗针吸微创性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昀  曹旭晨  丁秀敏  韦丽  高玉霞  刘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5):596-598,F0003,F0004
目的评价乳腺病变粗针吸活检(CNB)方法,探讨CNB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CNB后接受手术治疗的235例乳腺病变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对其中CNB诊断为浸润性癌后行术前化疗的87例进行p53、c-erbB-2、ER和PR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并与观测化疗后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合分析。结果235例中CNB诊为乳腺癌者204例,与手术后病理良恶性符合率为100%;CNB诊为非浸润性癌中60%病例术后病理发现浸润性癌成分;CNB诊为不典型增生者中50%术后病理证实为癌;CNB组织与术后常规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阳性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化疗反应的病例p53、c-erbB-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c-erBb-2阳性病例多无明显化疗后形态学改变。结论CNB对乳腺病变是一种有效且创伤轻微的诊断方法,但它仍有一定局限性,用CNB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动态增强MRI(DCE—MRI)表现的形态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与病理学反应性的关系。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乳腺DCE—MR检查及手术治疗。应用AW4.2图像工作站观察残余肿瘤强化的形态和TIC类型(共3型)。由病理科医师对乳腺癌化疗后手术标本的病理反应性进行评估,分为1~5级,5级为病理完全缓解,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分析病理反应性级别与DCE—MRI残余强化的TIC类型、形态的关系,统计方法采用精确概率法。结果45例中病理反应性5级7例,4级16例,3级16例,1和2级共6例。20例I型曲线中组织学显著反应者占70.0%(14/20),而6例Ⅲ型曲线均为组织学反应不显著者。TIC类型在不同的病理反应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学显著反应且有残余强化者共18例,其中非肿块性强化11例。残余强化的肿块(非肿块)形态表现在不同病理反应性分级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DCE—MRI的形态及血液动力学表现特点与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相关。非肿块性强化和I型TIC与组织学显著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索乳房皮下切除与几种方法的乳房再造术,即腹直肌肌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加乳房假体或局部皮瓣等即刻再造乳房的方法。方法选择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0例和巨大乳腺良性肿瘤5例,顺乳晕切口活检,病理检查确立诊断后,采用经乳腺切口行乳癌或巨大肿瘤的乳房皮下切除术,若乳癌或良性肿瘤体积较大,另于腋窝部加做顺腋下皱襞的附加切口,以便于取出切除的组织及切除乳腺的腋尾部,同时可以切取腋淋巴结行冰冻切片活检。然后,应用腹直肌肌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加乳房假体或局部皮瓣即刻行再造乳房,充填乳房切除后的空间,仅以少量的肌皮瓣皮肤修复乳头、乳晕切除后的缺损,并在此转移皮瓣上再造乳头、乳晕。结果经过多专科协作共完成15例,随访结果良好,无肿瘤复发。此法再造的乳房易与健侧乳房对称,保留了原有乳房皮肤的良好感觉,外观形态自然,再造乳房瘢痕较少,且手术切口瘢痕隐蔽。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防止乳腺癌复发的前提下,乳房皮下切除与即刻乳房再造法,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和巨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I期完成肿瘤切除和乳房再造术,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CD44v6、P2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结果 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8.4%、38.4%。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p2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检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乳腺恶性病变的钼靶X线及磁共振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病变的钼靶X线和MRI表现及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病变的钼靶X线、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38例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1例,导管原位癌11例,黏液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髓样癌1例.结果:乳腺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乳腺结构及局部血管异常,肿瘤多呈星芒状、蟹足样,边缘多毛刺状、不光滑.钼靶X线示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钙化点数量较多,多呈沙粒样,可成簇生长,也可弥散在腺体的一个区内.主要MRI表现为病灶T1WI多呈低、等信号,T2WI多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钼靶乳腺摄影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乳腺恶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MRI能清楚的显示乳腺内病变的细微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9.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during pregnancy is complicated by the high risks of abortion and foetal malformation from the use of radio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 case of breast cancer during pregnancy,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the estimated foetal dose is reported.  相似文献   
90.
以往以乳头为圆心的同心圆剥离法常形成假体的移位,使假体的体表轮廓与前方的自然乳房分离,产生“双重乳房”现象。在研究了女性不同体位下不同的乳房形态及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后,提出了偏心圆剥离的概念。偏心圆手术设计方法:以乳头为圆心,按其内侧、下侧为直径3/5的比例,以外侧、上侧为直径2/5的比例,形成一偏心圆的剥离范围。偏心圆的直径因考虑到假体的不同形态、大小及底面直径,以经中心假体纵截面的周长的1/2再放大2cm,作为剥离范围的直径。自1991年10月以来已应用了176例,无一术后移位现象,也没有固较多地剥离胸大肌内、下侧止点纤维而影响上肢活动。自然乳房并不是静态的圆锥形或半球形,它具有伸缩的组织学特点,又有随体位变动而变化的特点。用偏心圆法剥离,可使置入的假体与前方的自然乳房融为一体,消除“双重乳房”现象,而成为“真实”的乳房。同时也应积极寻找一种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弹性、比重与女性乳腺较为一致的,假体容量相对恒定的生物性材料。这样隆乳术才可以更广泛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