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95篇
  免费   2512篇
  国内免费   3917篇
耳鼻咽喉   1086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189篇
基础医学   3143篇
口腔科学   576篇
临床医学   15861篇
内科学   3106篇
皮肤病学   103篇
神经病学   847篇
特种医学   27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14497篇
综合类   24355篇
预防医学   4588篇
眼科学   6175篇
药学   9116篇
  172篇
中国医学   7968篇
肿瘤学   376篇
  2024年   497篇
  2023年   1824篇
  2022年   1475篇
  2021年   1925篇
  2020年   2043篇
  2019年   1911篇
  2018年   891篇
  2017年   1768篇
  2016年   2064篇
  2015年   2449篇
  2014年   4284篇
  2013年   4387篇
  2012年   5630篇
  2011年   6415篇
  2010年   5958篇
  2009年   5569篇
  2008年   5668篇
  2007年   5277篇
  2006年   4677篇
  2005年   4684篇
  2004年   4115篇
  2003年   3763篇
  2002年   2963篇
  2001年   2577篇
  2000年   1840篇
  1999年   1831篇
  1998年   1567篇
  1997年   1505篇
  1996年   1359篇
  1995年   1110篇
  1994年   870篇
  1993年   606篇
  1992年   485篇
  1991年   362篇
  1990年   293篇
  1989年   282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88-1190
在全球日益老龄化的趋势下,椎间盘退变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现今临床上对其诊疗手段及其效果都非常有限,尤其对于退变早期的椎间盘还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基因治疗的兴起,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法学选择,现就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其潜在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调控血红素氧合酶(HO-1)机制促进椎间盘退变的修复研究。方法新西兰健康大白兔36只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Blank组(正常大白兔)、Model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和Mir-21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建模处理、外泌体提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检测、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外泌体形态、对比分析HO-1蛋白阳性率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Mir-21、HO-1和BACH1在大白兔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大白兔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白兔退变髓核细胞凋亡能力情况。结果 Blank组HO-1蛋白阳性率为(62.23±4.1)%,细胞颗粒呈棕黄色,Model组的蛋白阳性率为(8.96±2.4)%,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蛋白阳性率为(42.38±3.46)%,细胞颗粒呈淡黄色,显著高于Model组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BACH1水平明显高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BACH1水平显著高于Blank组(P0.05);Blank组兔髓核内基质比较高,髓核细胞颜色较深,周边胞浆颜色较淡,Model组通过建模后髓核细胞消失,与Blank组相比基质密度比较低,髓核细胞难见(P0.05),Mir-21组通过Mir-21转染后,与Model组相比髓核内基质明显升高,密度染色加深,髓核细胞出现,并且染色加深(P0.05);Model组和Mir-21组的细胞凋亡能力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高于Model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抑制BACH1来促进HO-1机制修复椎间盘退变的能力,对退变组织细胞具有促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Ⅰ组(184例)和Ⅱ组(184例)。Ⅰ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Ⅱ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Ⅱ组[(52±7)min比(64±7)min,(139±19)m L比(121±18)m L,(81±17)m L比(70±15)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显著短于Ⅱ组[(16.5±2.6)min比(26.8±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Ⅰ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Ⅱ组(78.8%比63.0%),Ⅰ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Ⅱ组(14.1%比4.9%),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Ⅱ组(5.4%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慢性内科疾病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睡姿对颈椎病患者症状影响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方法:观察临床颈椎病人习惯睡姿,结合临床资料及生物力学分析不同睡姿与颈椎病患者症状的影响。结果:习惯去枕平卧位的患者功能障碍症状较明显,习惯高枕平卧位组病人的根性疼痛及麻木症状较明显,其中部分出现肌力下降;高枕侧卧位组病人起床后头晕症状明显。结论:去枕平卧位睡姿会加重脊髓受压情况,导致功能障碍加重;高枕平卧位会加重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导致麻木疼痛加重;高枕侧卧位会加重椎动脉的供血不足情况导致头晕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5.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肱骨近端骨折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当骨折移位明显或骨折不稳定时常需手术方法治疗。骨近端骨折大多无明显移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段;对于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经皮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针、肩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骨折类型和术后并发症,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在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接受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5例。低剂量组给予低剂量右美托咪定(0.3μg/kg)麻醉维持,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右美托咪定(0.9μg/kg)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的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hs-CRP水平。结果术后3 d,低剂量组的MMSE评分(21.62±2.64)分高于高剂量组(18.37±2.52)分,hs-CRP水平(11.68±2.28)mg/L低于高剂量组(15.87±2.3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均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但予以低剂量右美托咪定(0.3μg/kg)麻醉可更好地改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预防认知功能障碍,并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疗效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7例CSM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A组),67例行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比较2种手术方法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距离(SVA)。将2组患者根据T_1倾斜角分别分为高T_1倾斜角(≥25°)亚组和低T_1倾斜角( 25°)亚组,对不同亚组之间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JOA评分和Cobb角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SVA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SV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JOA评分和Cobb角均高于B组,SVA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中,高T_1倾斜角亚组和低T_1倾斜角亚组JOA评分改善效果和后凸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中,低T_1倾斜角亚组JOA评分改善效果和后凸畸形发生率优于高T_1倾斜角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CSM合并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更佳,且有助于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在高T_1倾斜角水平下,应尽可能选择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舒适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新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患者手术中配合度、术中舒适度与并发症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接受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以及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84-1988
[目的]通过压缩强度的测定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评价本研究制备的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物理性能,从而制定构成缓释材料各成分的优化配比方案。[方法]实验组分为A1、A2、A3、A4、A5五个亚组,避光环境下分别根据五种不同比例的配比方案,称取适量硫酸钙/聚氨基酸、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制备成直径9 mm、高6 mm圆柱状载药人工缓释材料,每一亚组制备8块,干燥。对照组B组为不含任何药物的人工缓释材料,以同法制备8块。将制备好的人工缓释材料在电子力学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压缩强度;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微结构。[结果](1)实验组各亚组药占比重量A19.09%、A212.28%、A313.79%、A416.67%、A528.57%时,压缩强度分别依次为(11.63±0.18)MPa、(10.74±0.25)MPa、(10.11±0.24)MPa、(3.48±0.22)MPa、(1.18±0.18)MPa;对照组不含药物,压缩强度为(18.62±0.16)MPa;6组数据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 141.068,P=0.000);(2)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晶体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为承载药物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结论]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随着抗痨药物药占比的增加,压缩强度逐渐降低;但在一定药物含量范围内,人工材料的强度变化并不明显;硫酸钙晶体间的空隙是该人工材料承载抗痨药物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