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3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551篇
耳鼻咽喉   121篇
儿科学   117篇
妇产科学   169篇
基础医学   777篇
口腔科学   138篇
临床医学   1588篇
内科学   833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315篇
外科学   1089篇
综合类   3746篇
预防医学   947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2050篇
  24篇
中国医学   1120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358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631篇
  2009年   634篇
  2008年   782篇
  2007年   707篇
  2006年   653篇
  2005年   756篇
  2004年   551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芦沙坦和苯那普利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芦沙坦及苯那普利对老龄前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老龄前期SHR随机分为SHR对照组,苯那普利(10mg.kg^-1.d^-1)及芦沙坦(30mg.kg^-1.d^-1)治疗组,治疗期为3个月,每月测压一次,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测定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Ⅱ及MAPK。结果:苯那普利及芦沙治疗后血压、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及MAPK明显低于SHR相对照组(P<0.01),芦沙坦组血中及心肌中AⅡ无下降。结论:AⅡ、ET及MAPK参与了SHR的血压升高及心肌肥厚的形成。苯那普利及芦沙坦有抑制AⅡ、ET及MAPK的活性,从而达到降压及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不同左心室成形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89例,采用传统的线性缝合成形技术;改良术式组:59例,采用改良的心内膜环缩成形技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手术死亡5例(3.4%),其中传统术式组4例,改良术式组1例(P=0.32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和心室颤动。随访134例(93.7%),随访时间51.4±27.0月。远期死亡21例,术后早期心功能Ⅲ级以上是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0)。改良术式组5年和8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91.6%vs.76.3%,P=0.040;91.6%vs.61.4%,P=0.000)。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较术前改善和升高(P<0.05),改良术式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00),但随访30个月时有重新增大的趋势(P=0.046)。传统术式组随访30个月时LVEDD扩大比率明显高于改良术式组(38.8%vs.16.7%,P=0.030)。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满意,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形态和容积是手术的关键。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远期结果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23.
小儿遗尿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发育失调性疾病之一,其中75%~80%为原发性[1]。近年来,笔者运用超声电导经穴透药治疗小儿遗尿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刘芳  何承伟  周克元  张月飞 《肿瘤》2005,25(2):125-127
目的观察pmU6-sibclD重组体在细胞内表达的bcl-xL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能否特异地抑制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增殖.方法将自行构建的表达短发夹状RNA的重组质粒转染到人鼻咽癌CNE-2Z细胞株、卵巢癌HO-8910细胞株和正常人类肝脏L-O2细胞株中,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bcl-xLshRNA能特异地抑制CNE-2Z细胞株的生长增殖,而对正常人类肝脏细胞株的生长增殖和HO-8910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pmU6-sibclD重组体在细胞内表达的短发夹状RNA能特异性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为质粒介导的RNAi技术运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心内膜荷包环缩法行巨大室壁瘤左心室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心室室壁瘤是冠心病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室壁瘤切除传统术式包括线性缝合和补片左心室成形。1996年至2004年,我们对59例室壁瘤体积大于左心室容积50%的巨大左心室室壁瘤病人进行了术式的改进,采取了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应用缩宫素标准输注法催产在预防母婴并发症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比较法,对两组不同输注法进行观察,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 此输注法可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增加起始浓度,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只能增加子宫过度刺激的发生(P〈0.01)和剖宫产率(P〈0.01),而不能缩短产程。用0.9%氯化钠溶液替代5%的葡萄糖溶液,可有效地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结论 缩宫素标准输注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稳定型总蛋白(TP)试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良测定总蛋白(TP)的双缩脲试剂,提高试剂开瓶放置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在双缩脲基础试剂(山氖氧化钠、酒石酸钾钠、碘化钾和硫酸铜组成)中分别加入EDTA—Na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碳酸钠等成份,通过测定50份无黄疽、甘油三酯(TG)〈2.5mmol/L血清标本和27份单纯TG〉3.0mmol/L血清标本32份总胆红素浓度在37.4—649.3μmol/L范围内的血清标本的TP值,以观察这些成份对总蛋白测定的影响:同时对自配稳定型双缩脲试剂的性能指标如线性范围、回收试验、不精密度、方法对比实验、干扰试验、试剂开瓶稳定性、试剂盒有效期进行了监测和评估。结果基础试剂在分别加入EDTA—Na2和Triton X-100后,测得血清TP值均较加入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临床对比检测试验则显示在日立7600生化仪上自配试剂与参照试剂的检测结果非常一致.且与杜邦RXL生化仪及配套进口试剂的检测结果也非常一致,均无显著差异(P〉0.05)。自配试剂的线性范围、回收试验,不精密度,抗干扰能力.试剂开瓶放置的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符合实验要求。结论自配稳定型试剂重复性好,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开瓶放置时质量稳定,线性范围宽.检测结果准确,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生化检验。  相似文献   
28.
目前,神经垂体素(垂体后叶素)仍为治疗咯血的首选药,但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妊娠、肺心病患者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参考文献资料[1]大胆使用缩宫素治疗咯血,与神经垂体素相比,具有用药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现就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共观察咯血病人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14~20岁5例,20~40岁18例,40岁以上者13例。根据文献[2]分为:肺结核咯血21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方法对62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按早期、后期分别采用腓骨短肌转位联合肌腱瓣翻转和Bosworth法修复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62例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6年,腓骨短肌转位联合肌腱瓣翻转组优良率为90.63%,Bosworth法修复组优良率为7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腓骨短肌转位联合肌腱瓣翻转修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少,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0.
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和心率变异性 (HRV)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针刺组血压 (BL 2 3:19.1± 1.1k Pa,ST36:18.1± 2 .5 k Pa)及 ET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其中针刺肾俞组血浆 ET水平 (91.3± 9.45 pg/ ml)较足三里组 (10 8.48± 13.0 6pg/ ml)下降更明显 (P<0 .0 5 ) ;针刺治疗组血浆 NO水平 (BL 2 3:5 0 .3±12 .7μmol/ ml,ST 36:49.71± 8.49μm ol/ m l)显著升高 (P<0 .0 5 )。足三里组针刺后 L F/ HF比值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而肾俞组 L F/ HF值 (0 .5 7± 0 .13)明显低于模型组及足三里组 (0 .86± 0 .2 5 )。结论 针刺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动脉血压 ,肾俞与足三里两穴无明显差异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NO及 ET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