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73篇
内科学   695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267篇
预防医学   5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3篇
  6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最近,丁女士脚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一大片紫色,过了好几天也不消退。她和同事吴大姐说起这个情况,吴大姐一听,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对丁女士说:“你赶紧去医院看看吧,这个叫紫绀,说明有心脏病,容易发生猝死!”丁女士一听,顿时紧张起来,这么一回想,这几天还真有些胸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2.
早期复极综合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最近研究表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特发性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复极过程中外向电子流增强有关,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折返激动、后除极等有关。本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性的预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中后期猝死的临床原因。方法:选取某院内科2010年8月~2016年7月所收治心脏病老年患者248例,男性126例,女性122例,其中发生猝死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猝死率10.5%,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分别是9例(34.62%)、5例(19.23%)、4例(15.38%)、5例(19.23%)、3例(11.54%)。结论:据本次相关研究分析,内科心脏病老年患者院内中后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对于一些长期心脏基础疾病史、因同一种疾病反复住院患者,伴有多种合并症患者,需重点监测,客观分析,提供预见性治疗,加强监护,以积极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104.
<正>猝死也称急死,是指突然和出乎意料之外的非暴力性死亡。在国内外其抢救成功率总体水平普遍不高。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40例猝死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旨在探讨有效地抢救及提高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的方法。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猝死患者诊断均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并排除外伤、中毒、他杀、自杀及其他事故等。其中男25例,占62.5%;女15例,占37.5%。年龄2091岁,平均68.2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对我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病例的分析,找出猝死高危因素,指导临床护理对策制定。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的6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检测数据,找出高危猝死因素,指导临床。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为高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未再灌注治疗。猝死病例中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猝死病因。结论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及管理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对冠心病猝死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的住院病人91例,根据其死亡原因分为猝死冠心病病人22例(猝死组),非猝死冠心病病人38例(非猝死组),并选取存活的冠心病病人31例作为对照(存活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首次心电图Tp-e间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组病人Tp-e间期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猝死组Tp-e间期与存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e间期延长在冠心病猝死的预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猝死”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尤其近年来,猝死的病例中增加了许多青壮年人。但您知道吗?猝死和高血脂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比较接受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站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126例患者分为治疗无效组(包括死亡、病情恶化)和治疗有效组(包括病情稳定、症状缓解)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中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基础疾病(3个以上)、有无并发症、发病致救治时间。结果治疗有效组97例(其中病情稳定82例,病情缓解15例),治疗无效组29例(其中死亡5例、病情恶化2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74/23和22/7(P=0.84),中青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为治疗有效组为26/71,治疗无效组为2/27(P=0.04),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和无基础疾病者比例分别为25/72和23/6(P<0.01),存在并发症者和无并发症者分别为17/80和24/5(P<0.01),发病致救治的时间分别为(82.3±8.1)min和(172.5±32.6)min(P<0.01)。我站AMI抢救成功率为76.98%。结论高龄、存在基础疾病、早期出现并发症及就诊时间长短是AMI院外急救的成功危险因素,如能控制以上各因素,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9.
郭健  吕俊耀  田东萍  苏敏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3):173+175+193-173,175,F0003
癫痫猝死(SUDEP)是指突发的、意外的、有或无目击者的、有或无癫痫发作证据的,与外伤、溺水、癫痫持续状态不相关的,并经尸检未发现毒理学和解剖学原因的死亡[1];其发生率为0.35%0人年,高于普通人群中猝死的24倍[2],且尸检率非常低,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最近我们遇到l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猝死发生的特点和疾病构成,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猝死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我院急救中心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猝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心脏性猝死占首位,脑血管意外居第二位,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心、脑血管患者猝死率最高,应及早发现和控制基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