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结合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CRT-D)的数量在全世界大幅增加,植入中心也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CRT与CRT-D的疗效比较[1-5],重视对心力衰竭事件和猝死的预防[6-11],重视三维成像系统对植入后获益反应的预测[12-15]等,本文就2011年以来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46月;7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 (1) 191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检出, 143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无法检出, 检出率占25%; (2) 48例患者术后14周、23月、46月及712月的内皮细胞细胞密度 (2271.15±321.47) 个/mm2、 (1971.33±358.18) 个/mm2、 (1826.59±303.92) 个/mm2、及 (1753.14±306.31) 个/mm2.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 (388.45±95.26) μm增加到术后712月的 (638.63±124.73) , 细胞大小变异系数 (cv值) 由30.15%增加到65.04%, 六角形细胞比例由 (52.59±7.26) %下降到 (40.01±11.35) %.结论 (1) 角膜内皮镜检查对于早期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内皮细胞识别率较低, 敏感度差, 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内皮镜无法测出结果时可选择共焦显微镜评价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 (3) DCD角膜移植术后1 a, 尤其是术后3月应加强术后随访, 当发现有早期排斥反应的征象时, 及时进行抗排斥治疗对于减少早期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3.
基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器官短缺的矛盾、改变我国器官捐献的窘境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法律现状,2015年中国正式取消了死囚器官捐献,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经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中唯一的器官捐献来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者既往也称为无心跳供者(non-heart-beating donor,NHBD),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因素、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的87例DCD供肝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7例中29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58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无1例放置T管。结果: 87例肝移植患者中9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无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0.1%(9/87)。结论: 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缺血时间、DCD供肝质量、胆管吻合技术及供肝修剪技术等因素有关,术后胆道造影有助于及时诊断胆道并发症。介入技术是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TLR4特异性抑制剂调控HMGB1/TLR4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8周龄Balb/c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术前30 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无菌生理盐水]、对照抑制组(术前30 min经腹腔注射含TLR4抑制剂的DMSO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术前30 min经腹腔注射DMSO无菌生理盐水)、模型抑制组(术前30 min经腹腔注射含TAK242的DMSO无菌生理盐水),每组6只。收集肝脏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形态结构,Suzuki评分评估肝脏细胞损伤情况;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细胞HMGB1/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TLR4与HMGB1的共表达作用。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损伤情况较对照组严重,模型抑制组肝脏损伤情况优于模型组;模型组Suzuk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模型抑制组Suzuki评分低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模型抑制组HMGB1、TLR4、IL-1β、IL-6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模型抑制组HMGB1、TLR4、IL-1β、IL-6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和模型抑制组(P <0.05)。模型组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模型抑制组(P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HMGB1的免疫活性显著增加,且主要位于细胞浆内;但对照组HMGB1免疫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 TLR4特异性抑制剂可显著下调HMGB1/TLR4信号通路及相关信号分子,减轻供肝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供肝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6.
王旭  刘宏  徐丽  陈庆才  张玉坤  周好  陈军 《江苏医药》2021,47(6):577-581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患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肾移植患者167例,捐赠者均为DCD供体.术后,62例发生DGF(DGF组),105例未发生DGF(非DGF组).于术后7 d和术后1、3、6个月以及术后1、2年6个时间点检测SCr和GF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GF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供体终末SCr水平较高、热缺血时间较长和受体进行血液透析(P<0.05或P<0.01),女性受体是DGF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与非DGF组比较,DGF组受体SCr水平较高,GFR较低(P<0.01),DGF组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非DGF组(79.03%vs.97.14%)(P<0.01).结论DCD肾移植患者发生DGF与供体终末SCr水平、热缺血时间和受体血液透析密切相关.发生DGF的肾移植患者肾功能较差,移植肾存活率较低.  相似文献   
37.
刘煜  朱雄伟  王毅  刘航  沈中阳 《武警医学》2015,26(7):677-679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4至2013-12武警总医院28例DCD和52例DCD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DCD属于国际标准Maastricht Ⅲ类,共获取肾脏52个并实施肾移植52例。热缺血时间为(11.2±9.1)min,冷缺血时间为(4.1±2.2)h。1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发生率23.08%,均于术后20~72 d肾功能恢复正常。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85%(2/52),分别于术后1、2周因移植肾破裂切除肾脏。受者死亡3例(术后3个月因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死亡1例,术后移植肾原发无功能并肺部真菌性肺炎1例,肾破裂术后感染性休克1例)。移植肾存活的47例受者,随访13~23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DCD 供体可以扩大供体来源,缓解器官短缺困难,但应注意并发症发生,提高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38.
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一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全面推进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进一步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在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上,卫生部决定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39.
器官捐献是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数据显示,从1993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8日,我国大陆累计实施肝移植手术26 941例次,肝移植总数已位居世界第2位[1],受者的生存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数量还以每年超过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Myocardial and coronary endothelial injury occurs in donor hearts due to warm ischemia dur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Coronary endothel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long-term outcomes for patients after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poxia-induced warm ischemia (20 minutes) on coronary endothelial function of porcine donor hearts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METHODS: Sixteen healthy Swedish domestic pigs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n=6), DCD (n=5), and DCD plus cold storage (n=5) groups, respectively. A DCD model in pigs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ethod of hypoxia-induced 20-minute warm ischemia in the DCD and DCD plus cold storage groups. Isolation of the heart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or combined with heart preservation pretreatment for 4 hours was performed in the DCD and DCD plus cold storage groups. The maximum coronary 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ation was determined i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um coronary 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ation and the minus logarithmic of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induced 50%maximal relaxation among three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20-minute warm ischemia cannot lead to obvious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addition, DCD combined with 4-hour cold storage does not affect coronary endothelial functio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