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11篇
  免费   3390篇
  国内免费   3039篇
耳鼻咽喉   664篇
儿科学   643篇
妇产科学   581篇
基础医学   2401篇
口腔科学   1018篇
临床医学   15300篇
内科学   5175篇
皮肤病学   499篇
神经病学   964篇
特种医学   32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12071篇
综合类   41686篇
预防医学   8910篇
眼科学   1405篇
药学   17237篇
  238篇
中国医学   8243篇
肿瘤学   1380篇
  2024年   407篇
  2023年   1473篇
  2022年   1317篇
  2021年   1899篇
  2020年   2046篇
  2019年   2025篇
  2018年   947篇
  2017年   2143篇
  2016年   2466篇
  2015年   2980篇
  2014年   5535篇
  2013年   5381篇
  2012年   6693篇
  2011年   7253篇
  2010年   6936篇
  2009年   7078篇
  2008年   7649篇
  2007年   7098篇
  2006年   6746篇
  2005年   7297篇
  2004年   5668篇
  2003年   5788篇
  2002年   5016篇
  2001年   3856篇
  2000年   2851篇
  1999年   2175篇
  1998年   1876篇
  1997年   1744篇
  1996年   1495篇
  1995年   1354篇
  1994年   1114篇
  1993年   706篇
  1992年   573篇
  1991年   519篇
  1990年   443篇
  1989年   649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39篇
  1986年   108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观察并分析吡格列酮对X射线导致的小鼠肺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证实L929细胞中具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表达。采用剂量为10 Gy X射线照射L929细胞,用RT-PCR方法观察照射前与照射后0 h、2 h、7 h、24 h、48 h表达MMP-9和TIMP-1的情况。采用吡格列酮处理上述照射处理过的L929细胞,同上法观察不同时点如上两个指标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L929细胞中存在PPAR-γ的表达。L929细胞经10 Gy照射后其MMP-9表达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照射后48 h表达最高(F=4. 135,P=0. 022); TIMP-1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少,在照射后48 h表达最低(F=3. 646,P=0. 041)。上述L929细胞经吡格列酮处理后48 h其MMP-9表达降低最明显[0. 76∶0. 52 (F=3. 735,P=0. 024)],其TIMP-1表达升高最明显[0. 17∶0. 27(F=3. 908,P=0. 032)]。结论小鼠L929细胞经X射线照射后出现纤维化相关因子MMP-9表达的升高和TIMP-1表达的降低。吡格列酮可使上述MMP-9高表达降低,使TIMP-1低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降低老年患者上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老年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择期行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249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3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比较各组患者拔管后5 min呼吸功能、麻醉恢复情况、肺部感染征象发生率;术后24 h、72 h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及T细胞亚群CD4+、CD8+数量,计算CD4+/CD8+比值,比较3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5 min复合麻醉组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3 d发热、咳嗽、肺部音、胸部X线片特征表现、白细胞计数>10×109/L发生率低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 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72 h IL-6、IL-8水平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CD4+/CD8+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苏醒快,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免疫抑制程度低,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血清 CD4+ / CD8+ 水平的 影响。方法:选取2016-10~ 2017-12 期间我院80 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按照麻醉方式分组,各40 例。全麻 组实施全身麻醉,腰-硬联合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前、麻醉后 5 min、10 min、30 min 应激反应[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 )]、麻醉前、术后 24 h、48 h 血清 CD4+ 、CD8+ 、CD4+ / CD8+ 水平。结果:腰-硬联合组麻醉优良率95.00%(38 / 40)较全麻组77.50%(31 / 40)高(P< 0.05);麻醉后 5 min、麻醉后10 min 腰-硬联合组 HR、SBP、SPO2 较全麻组高(P<0.05),腰-硬联合组 HR、SBP 波 动较全麻组小;术后 24 h 腰-硬联合组血清 CD4+ 、CD4+ / CD8+ 水平较全麻组高,CD8+ 水平较全麻组低(P< 0.05);腰-硬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7.50%(3 / 40)较全麻组25.00%(10 / 40)低(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近端 骨折病人手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病人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4.
咪唑安定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手术病人40例,根据麻醉辅助用药的不同分为3组:咪唑安定组(M组)、氟哌利多组(D组)和哌替啶组(对照组),评估麻醉前、手术结束后1h、术后1d、术后2d的精神功能。结果:术后1h对照组MMSE评分较低(P<0.05),BRMS明显偏高(P<0.01)。术后1dM组镇静程度较深(P<0.05),SAS评分较低(P<0.05),D组SDS和SAS评分较高(P<0.05)。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能够降低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快恢复移植肾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75.
警惕食物中的致癌杀手亚硝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硝胺是强致癌物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胺是强致癌物,并能通过胎盘和乳汁引发后代肿瘤。同时,亚硝胺还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人群中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类的某些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和膀胱癌等,可能与亚硝胺有关。亚硝胺从哪儿来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尤其是在食物中。因此,亚硝酸盐每天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是否可以活体示踪经门静脉移植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为介人性门静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供体大鼠5只,梯度密度离心分离BMSCs,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体外经普鲁士蓝染色和HE染色确定细胞标记率。受体大鼠15只,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2h、3d、7d及2周组。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行T1W、T2W和T2*序列扫描,观察肝脏信号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且与组织切片对照。结果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细胞标记率〉95%。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T2*序列扫描显示经标记的BMSCs在肝内显示弥漫性的结节性低信号影,移植后2h到2周均可见到细胞在受体肝脏内存在,组织学切片显示信号缺失部位与铁颗粒标记细胞相一致。结论纳米级超顺磁性铁氧体颗粒标记的大鼠BMSCs经门静脉移植后可以通过1、5T场强行MRI活体示踪,为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提供可行的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77.
经鼻滴入麻醉在支气管镜检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使患者在良好的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方法将需行支气管镜检查的8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经鼻滴入麻醉;对照组采用经口鼻咽喷雾麻醉。结果经鼻滴入麻醉优良率94.34%;而对照组为80.0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9.48,P<0.001),其中优效率实验组为51.50%,而对照组仅23.81%,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χ2=67.75,P<0.001)。结论经鼻滴入麻醉方法操作简便,麻醉效果良好,患者易于接受,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8.
《中国卫生政策》2006,(6):14-1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79.
神经外科是我国医学领域中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学科。自70年代显微神经外科的开展,使手术技巧不断提高。80年代神经影像学应用采用头颅CT、磁共振成像、单光子C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影、数字成影血管照影等,为颅内疾病从定位、定性和脑功能诊断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与此相适应的近十年来神经外科麻醉的进步,先进的临床技能及贯穿在整个围手术期的全方位的监护条件下,对维持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流压的稳定,保证脑氧供和氧耗的平衡。保持颅内顺应性和血脑屏障的功能完好提供了条件,把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损伤减…  相似文献   
80.
1846年10月16日,美国牙科医生Morton首次给病人实施乙醚麻醉,开创了全身麻醉的新纪元(图)。在纪念吸入麻醉160周年之际,我们一方面怀念老一代麻醉学家的艰苦创业,另一方面也立志为未来麻醉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如今麻醉已跨入新时代,麻醉学已由临床麻醉发展成为危重医学和疼痛治疗等综合性的学科,建立起老中青结合,庞大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队伍,并提出了构建“无痛医院”的奋斗目标。现就当前全麻的热点问题进行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