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34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51篇
预防医学   213篇
药学   3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目的:分析在本院治疗的哮喘患儿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的哮喘患儿287例,调查其既往哮喘诊断情况,分析其发生哮喘的可能原因(家族史、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结果:①家族哮喘史:287例患儿中,存在一级家族哮喘史97例,二级家族哮喘史64例。②过敏史:哮喘患儿中有过敏性鼻炎者151例,痒疹(包括湿疹、荨麻疹等)31例,树草花粉过敏者26例,药物过敏者9例,食物过敏35例。252例有过敏史的患儿中217例过敏源点刺实验阳性。③呼吸道感染:本次调查的287例哮喘患儿中197例患儿进行了呼吸道病原检测,发现其中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21例。以4岁为分界点分析发现,5~14岁的哮喘患儿其存在过敏史率明显高于0~4岁患儿(P<0.05);同时,5~14岁患儿发病时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率也高于0~4岁(P<0.05)。仅家族史方面,不同年龄的患儿其分布相近(P>0.05)。调查中有42例存在早产或出生低体重史儿童,此类儿童在过敏史及呼吸道感染史人数上均高于正常生产的儿童(P<0.05),而家族史方面人数分布相近(P>0.05)。结论: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患儿过敏史、家族史及呼吸道感染情况是患儿哮喘发作的主要病因,患儿年龄越大,越有可能是过敏史及呼吸道感染所致,对于年龄偏大儿童且存在过敏史及呼吸道感染,或伴有哮喘家族史者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茶碱缓释片联合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与酮替芬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儿童哮喘患儿,进行队列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与酮替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茶碱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日均哮喘发作次数和日均β受体激动剂使用喷数。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日均哮喘发作次数和日均β受体激动剂使用喷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碱缓释片联合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与酮替芬能有效控制儿童哮喘发作次数,降低β受体激动剂使用喷数和不良反应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10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的100例非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中,母乳喂养、入睡时间、家族史、急性呼吸道感染史、特应性体质、2岁以内被动吸烟史、房屋装修味、油烟味、挑食、嗜食甜食、经常情绪低落等均提示有显著差异;多因素中,儿童特应性体质、家族史、急性呼吸道感染史、嗜食甜食、经常情绪低落提示与儿童哮喘发病有关.结论:临床应尽量控制或避免多因素对患儿的刺激,减少危险因素,对儿童哮喘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究儿童哮喘疾病的发作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1 19例儿童哮喘患者和27例健康儿血清中RSV特异性IgG、IgM抗体进行检测,同时对RSV-IgM阳性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做血清RSV-IgE检测,并用微量细胞抑制法测定其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并分析数据.结果 119例哮喘组中检出RSV-IgG和RSV-IgM总阳性例数81例,阳性率为68.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2例RSV-IgM阳性者的平均血清RSV-IgE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哮喘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RSV-IgM与血清IgE呈正相关,与IFN-γ呈负相关.结论 儿童哮喘的发作与RSV感染关系密切,其机制与病毒感染损伤呼吸道黏膜、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和免疫调节因子IFN-γ水平降低等有关.  相似文献   
995.
<正>2014年5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委员会根据近年来研究数据对哮喘指南进行了修订,在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多更新。由于长期哮喘管理方案对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GINA新版指南中与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相关的更新内容进行解读,以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997.
<正>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13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东亚变态反应论坛于2013年11月8至10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变态反应专业、内科呼吸、儿科、皮肤、耳鼻喉、基础医学、药学等专业的500余位同道出席了本次会议。国内外23位大会专题发言讲者和30位大会发言讲者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本次会议尤其注意为国内医生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比以往年会增加了更多国内大会发言讲者,在给参会者带来国内外变态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值、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喘息、咳嗽、气促、哮鸣音、湿罗音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值和C-ACT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FeNO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这些理化指标及C-ACT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FN-γ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IL-4水平及外周血Th17/Treg比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IFN-γ、IL-4和Th17/Treg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可迅速减轻患儿症状,提高肺通气功能,改善气道炎症,缓解哮喘病情。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小青龙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5岁,4 mg/次,1次/d;6~12岁,5 mg/次,1次/d;睡前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青龙颗粒,4~6岁,6 g/次,3次/d;7~12岁,13 g/次,3次/d;开水冲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哮喘症状评分、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呼气峰流速(PEF)昼夜变异率、EOS百分比(EOS%)和血清学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6.7%、9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C-ACT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PEF、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PEF昼夜变异率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PEF、FEV1/F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EF昼夜变异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及血清白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三烯B4(LTB_4)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EOS%及血清IL-17、TGF-β1、LTB_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青龙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提高哮喘控制水平,保护肺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调查哮喘儿童在发作期与缓解期的睡眠状况。方法选择2018-07~2019-08在该院就诊的50例哮喘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规范化治疗后进入缓解期。分析比较哮喘发作期患儿和哮喘缓解期患儿在肺通气功能检测、哮喘控制评分、儿童睡眠紊乱量表(SDSC)评分方面的情况。结果哮喘发作期患儿睡眠紊乱发生率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 00%vs 68. 00%,P 0. 05)。与哮喘发作期比较,缓解期的SDSC中6个维度评分及睡眠总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哮喘发作期相比,缓解期的夜间睡眠总时间较多,且夜间上床后入睡所需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哮喘发作期患儿出现夜间睡眠异常情况较缓解期严重。结论哮喘患儿可能存在较多的睡眠异常问题,且以哮喘发作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