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11篇
  免费   1924篇
  国内免费   934篇
耳鼻咽喉   111篇
儿科学   610篇
妇产科学   230篇
基础医学   1631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4836篇
内科学   7060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228篇
特种医学   18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009篇
综合类   4394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631篇
眼科学   1083篇
药学   1799篇
  21篇
中国医学   696篇
肿瘤学   72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436篇
  2022年   645篇
  2021年   1051篇
  2020年   1082篇
  2019年   940篇
  2018年   892篇
  2017年   945篇
  2016年   971篇
  2015年   1000篇
  2014年   1784篇
  2013年   1938篇
  2012年   1639篇
  2011年   1757篇
  2010年   1524篇
  2009年   1530篇
  2008年   1564篇
  2007年   1570篇
  2006年   1431篇
  2005年   1252篇
  2004年   1041篇
  2003年   952篇
  2002年   746篇
  2001年   662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460篇
  1998年   462篇
  1997年   461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140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95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74篇
  1981年   65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30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23篇
  197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Graft thrombosi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first year graft failure in p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 The North American P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 Cooperative Study (NAPRTCS) database was analyzed for cases of graft failure due to thrombosis among patients transplanted from 1998 to 2004. The impact of interleukin-2 (IL-2) receptor antagonists as induction therapy was determined. There were a total of 51 graft failures due to thrombosis among the 2750 reported renal transplants (1.85%) (95% CI (1.39%, 2.41%)). This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graft loss during the first year post-transplant accounting for 35% of first year losses and 18% of all graft losses.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among patients who received IL-2 receptor antibodies was 1.07% (12/1126) compared to 2.40% (39/1624) among patients who did not (OR 0.44, 95% CI 0.23, 0.84, p = 0.014). Use of IL-2 receptor blockade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a multivariate model with previously identified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NAPRTCS data found that the use of IL-2 receptor antibodies as inductio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isk of graft failure due to thrombosis. This provocative finding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rombotic failure can be decreased by this therapeutic strategy.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大鼠肝右叶血供干预分别建立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的磁共振成像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体重为250-300克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分别行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结扎术、门静脉结扎术及假手术,各组在术后3 h及1、3、7和14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肝脏标本送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A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光镜及电镜下均呈典型的坏死改变,TUNEL染色呈阴性;B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小灶性凋亡,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核固缩改变,电镜下见肝组织核边集和凋亡小体,TUNEL染色呈阳性改变。术后3 h 即可见凋亡细胞,24 h时凋亡细胞数最多,7 d后肝组织开始发生小灶性坏死;C组30只大鼠肝右叶未发生凋亡和坏死的病理改变。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双结扎可建立胆脏凝固性坏死模型,单纯肝右叶门静脉结扎能构建肝细胞小灶性凋亡模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显示肝静脉的价值,优化扫描延迟时间和各种后处理技术,并分析国人肝静脉的解剖构成比.资料与方法 选取30例患者,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50 s.60 s.70 s、80 s.90 s行肝区扫描,测量肝右或肝中静脉主干与肝实质的CT值,采用重复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得到肝静脉的最佳延迟时间;将重组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和表面遮蔽显示(SSD)后处理,记录各种重组方法对肝静脉的显示级别,采用K related Friedman秩和检验得到最佳的后处理方法.以Nakamura和Marcos的解剖分类为标准,分析75例患者的解剖构成情况.结果 延迟70 s和VR为肝静脉的最佳延迟时间和后处理方法.国人肝静脉解剖以Nakamura Ⅰ型和Marcos Ⅰ型为主.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肝静脉,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二维(2-DE)彩色多普勒显像(CDF1)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CUSON-128XP10及GE-VIVID7超声仪对来自于血管外科73例98人次(111条)下肢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检查。结果:下肢深静脉完全阻塞57例(62条),部分阻塞3例(4条),少部分再通(<50%)18人次(23条),大部分再通(75%)15人次(17条),完全再通2人次(2条),其中再通人次包含治疗后复查的部分二次及三次复检者及来诊时即为部分再通者。另外,有3例(3条)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显像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阻塞程度、范围及治疗后再通情况可做出较为肯定的诊断,对指导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16例食管癌贲门癌伴门脉高压症的围术期处理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6例中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1例,B级5例,其中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同时行脾切除术。16例中6例行食管癌根治颈胃吻合术,3例行左侧副胸弓上食管胃吻合术,7例行弓下食管胃吻合术。结果:16例中1例死于肝性脑病,15例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3例同时行脾切除,病情改善明显。随访7个月至5年,失访3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是81.2%、56.2%及33.3%,无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对于食管癌贲门癌伴门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法;改善肝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脾功能亢进是关键,合并脾亢患者应同时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96.
前列腺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方法:通过对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分析,讨论前列腺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保守治疗18例,15例痊愈,3例好转;行髂股静脉取栓术2例痊愈;表现为肺栓塞6例,4例死亡,2例治愈。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是高血凝状态和血管收缩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内因,而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是促使血栓形成的外因。围手术期采用抗高血凝和血管收缩措施,进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较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为临床评价肝硬化疗效提供有价值的手段。方法 采用99Tcm-RBC及99Tcm-MIBI分别测定 16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血流及门静脉压力。前者选择峰时 (T(max) 、半廊清时 (T1/ 2 )、廊清率 (K值 )及肝血流(LBF)等作为观察指标 ;后者以心 /肝 (H/L)比值及门静脉压力 (PVP)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前Tmax、T1/ 2 、K值及LBF分别为 1.83± 1.0 4min、5 .3 7± 2 .19min、0 .10± 0 .0 3及 0 .45± 0 .16L/min ,而治疗后分别为 0 .86± 0 .2 0min、3 .80± 1.86min、0 .14± 0 .0 4及 0 .64± 0 .2 0L/min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 0 .0 0 1)。服药前H/L、PVP分别为 0 .73± 0 .16及 3 .0 0± 0 .5 5kPa;治疗后分别为 0 .47± 0 .18及 2 .2 0± 0 .62kP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所用测定肝血流及门静脉压力的两种方法均无创伤性 ,用于观察肝硬化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8.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占吉  陈晓  毛谡  范筱勇  张军 《腹部外科》2003,16(6):366-367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原因、诊治要点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6例腹部手术后并发DVT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是复合创伤、恶性肿瘤、血粘度增高、老年病人、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等。本组 1 6例均治愈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结论 腹部手术后并发DVT者要积极早期治疗 ,对发生DVT的高危人群术前、术后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A受体mRNA在胃黏膜微循环血管上的表达 ,探讨内皮素及其受体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胃黏膜微循环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mRNA原位杂交确定内皮素A受体的部位 ,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及外周血浆内皮素水平随门静脉压力升高而降低。胃黏膜内皮素A受体mR NA主要在黏膜基底部的微循环前微动脉和后微静脉血管壁表达 ,其中动脉表达明显强于静脉。其表达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r =0 86 9,P <0 0 5 ) ,与门静脉及外周血内皮素水平呈负相关 (r =-0 797、- 0 74 1,P <0 0 5 )。结论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及门静脉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性降低 ;胃黏膜微循环内皮素A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 ,呈现上调趋势 ;内皮素及其受体mR NA表达变化可能与胃黏膜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