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13篇
  免费   5750篇
  国内免费   3897篇
耳鼻咽喉   1995篇
儿科学   232篇
妇产科学   2482篇
基础医学   3885篇
口腔科学   525篇
临床医学   8220篇
内科学   5099篇
皮肤病学   338篇
神经病学   552篇
特种医学   46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14881篇
综合类   1304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923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3108篇
  16篇
中国医学   204篇
肿瘤学   21245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696篇
  2022年   1379篇
  2021年   1888篇
  2020年   1859篇
  2019年   1608篇
  2018年   1465篇
  2017年   1837篇
  2016年   2437篇
  2015年   2111篇
  2014年   4195篇
  2013年   3620篇
  2012年   4795篇
  2011年   5317篇
  2010年   4640篇
  2009年   4477篇
  2008年   4396篇
  2007年   4921篇
  2006年   4652篇
  2005年   4533篇
  2004年   3531篇
  2003年   3104篇
  2002年   2645篇
  2001年   2554篇
  2000年   2078篇
  1999年   1560篇
  1998年   1344篇
  1997年   1175篇
  1996年   692篇
  1995年   597篇
  1994年   511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41篇
  1986年   127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为了探讨局部麻醉和模拟定位机引导在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的射频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46例。CT显示条索状瘢痕残余ll例,空洞形成或直径缩小32例,无变化1例,增大2例。治疗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内热感及短时间内可以忍受的疼痛感。并发症包括气胸7例、皮下气肿5例、发热24例、咯血13例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集束巨能刀射频治疗周围型肺癌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cm的肿瘤。局部麻醉配合全身止痛药物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治疗中的疼痛问题,与全麻相比还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模拟定位机引导经皮穿刺定位与CT引导相比,同样准确、安全,但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建立裸鼠原位肝癌耐药模型。方法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裸鼠的皮下肿瘤,形成“供瘤鼠”。开腹直视下将瘤块种植于裸鼠的肝包膜下建立原位肝癌模型,通过表阿霉素间歇腹腔化疗,建立裸鼠原位肝癌耐药模型。用体检、B超、CT、剖腹探查监测肝内瘤块生长情况。用逆转录聚和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耐药基因mdrl-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结果(1)模型建立无手术死亡(0/25),种植成瘤率为88%(22/25),补种3例全部成功,耐药诱导成功率为80%(16/20);(2)诱导组mdrl-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约是对照组的23倍和13倍。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与临床肝癌相似的裸鼠原位肝癌耐药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肝癌多药耐药基因的诊断和逆转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平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腹腔化疗或联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7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合并门静脉癌栓、腹腔内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肝癌,采取腹腔化疗或者联合TACE等其他方法治疗.5-氟尿嘧啶(5-FU)0.5~0.75 g,腹腔内注入1/日,连用10~15天,总量5.0~12.5 g,最后一天腹腔内注入丝裂霉素(MMC)10 mg或卡铂100 mg.7例胆管细胞癌联合使用健择800~1000 mg.结果 全组平均生存时间13.97±6.27月.累积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9.7%和30.6%.肝功能Child A级平均生存时间15.91±5.49月,B级8.55±5.09月,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腹腔化疗或联合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是肝癌并腹腔内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可延长部分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issue specific cyto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 (CD/5-FC) thermotherapy on hepatic metastasis of colonic carcinoma in nude mice. Methods Forty-five nud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FC group and 5-FC thermotherap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15 mice in each group). Mice models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colonic carcinoma were established by portal vein injection of LoVo/CEACD cells. The hepatic metastasis rate and number of metastatic nodules of the 3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ehi-square 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umor tissues and apoptotic index of tumor cells were observ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CD gene in tumor tissues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nodules and liver metas-tasis rate were 4.6±1.3 and 100.0% in control group, 2.2±1.0 and 60.0% in 5-FC group, 0.5±0.8 and 13.3% in 5-FC thermotherapy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F=25.898, χ2=5.208, 19.548, 5.168, P<0.05). The mean apoptotic indexes of tumor cells of the 3 groups were 4.6%, 9.9% and 17.4%, respectively. Vacuolar degeneration, cell necrosis, cytolysis and apoptotic bodies were mostly observed in the 5-FC thermotherapy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CD gene in tumor tissue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groups. Conclusion Tissue specific CD/5-FC thermotherapy has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hepatic metastasis of LoVo cells transfected with CD gene.  相似文献   
105.
用比色法测定148例胃癌和非胃癌患者胃液乳酸含量,包括正常对照36例。胃癌患者胃液乳酸含量明显增高,与胃良性疾病及正常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重叠甚少,有助于初步鉴别胃良性和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作为食管癌TNM分期补充参数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取术前未经放或化疗的食管癌手术标本22例,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癌组织MVD,区域淋巴结作常规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和微转移。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MVD平均值为41.6±14.32。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CK免疫组化染色使淋巴结阳性率从30.11%提高至42.05%。N0期CK( )患者与N1期患者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0.0%和42.86%(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微小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分别作为食管癌分期T、N因素的补充参数,对预示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8F-FDG与18F-FLT PET/CT延迟显像对肺结节诊断效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接受了18F-脱氧葡萄糖(FDG)与18F-脱氧胸腺嘧啶核苷(FLT)延迟显像病例的分析,探讨18F-FDG与18F-FLT延迟显像对肺结节诊断的效能.方法 6个PET/CT中心,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按照统一标准,采用同机型、同一扫描条件,开展了肺结节样病变18F-FLT和18F-FDG PET/CT显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经确诊的55例病例中,25例患者进行了18F-FLT显像和延迟显像,34例患者进行了18F-FDG延迟显像.按常规计算延迟显像时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与早期显像时SUVmax相比的变化率(△SUVmax).对照临床确诊结果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8F-FDG延迟显像患者中,6例肺癌中5例、12例结核中9例、16例炎症或其他良性结节中9例的SUVmax较早期相升高.18F-FLT延迟显像组中,7例肺癌中3例、8例结核中3例和10例其他良性病灶中2例的SUVmax上升.经分组统计分析,不同疾病组间18F-FDG延迟显像SUVmax和△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F-FLT延迟显像SUVmax和△SUVmax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无论18F-FDG还是18F-FLT,延迟显像的诊断效能均不如早期相.无论早期还是延迟显像,单独18F-FDG或18F-FLT显像的诊断效能均不如二者联合应用.结论 18F-FDG和18F-FLT延迟显像的SUVmax变化规律性不强,不宜单独应用于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8.
膀胱肿瘤2350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病现状、总体趋势和病理特点.方法 整理1980-2007年2350例膀胱肿瘤病理档案,分为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3时间段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2350例膀胱肿瘤中男1854例,女496例.良性92例,恶性2258例,膀胱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年龄从50~69岁推迟到60~79岁.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中男、女恶性肿瘤病例数分别为524例和113例(4.64:11 00)、589例和164例(3.59:1.00)、675例和193例(3.50:1.00),男性约为女性的3.80倍;3时间段男性发生膀胱尿路上皮癌年龄分别为(57.5±11.7)、(62.6±12.3)、(65.9±11.3)岁,女性分别为(58.7±13.6)、(60.7±12.1)、(65.8±12.0)岁,男女各年龄段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生鳞状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和腺癌年龄分别为(68.05±9.7)、(59.85±14.1)、(63.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恶性程度不同的多节段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 21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以上)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以UOA分值差(术后UOA和术前U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以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同归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 肿瘤性质直接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X2=10.41,P=0.03),高度恶性肿瘤只能大部切除或减压.年龄(X2=12.53,P=0.01)、肿瘤性质(X2=16.44,P=0.002)和部位(X2=27.12,P=0.04)影响近期手术效果(UOA分值差);青少年患者、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好,单纯累及胸段的患者手术效果差.结论 低度恶性或青少年多节段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应尽早手术,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0.
原位杂交法检测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ER70.30%、p5349.09%、PCNA74.55%、bcl253.33%、cerbB275.52%。BP1与bcl2具有相关性(P<0.01),且均与ER相关(P<0.05),与p53呈负相关(P<0.05)。BP1与PCNA、cerbB2、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相关性。结论BP1可能通过某种非依赖p53基因调控机制,与bcl2、ER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