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50篇
  免费   1637篇
  国内免费   524篇
耳鼻咽喉   182篇
儿科学   577篇
妇产科学   273篇
基础医学   4038篇
口腔科学   503篇
临床医学   1207篇
内科学   3612篇
皮肤病学   596篇
神经病学   1180篇
特种医学   2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467篇
综合类   2219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951篇
眼科学   262篇
药学   2516篇
  2篇
中国医学   863篇
肿瘤学   1470篇
  2023年   470篇
  2022年   606篇
  2021年   1005篇
  2020年   707篇
  2019年   979篇
  2018年   949篇
  2017年   816篇
  2016年   588篇
  2015年   765篇
  2014年   1000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243篇
  2010年   962篇
  2009年   1026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919篇
  2006年   883篇
  2005年   853篇
  2004年   802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399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170篇
  1984年   183篇
  1983年   110篇
  1982年   146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122篇
  1979年   111篇
  1978年   101篇
  1977年   63篇
  1976年   56篇
  1975年   40篇
  1974年   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药学学报(英文版)》2020,10(7):1294-1308
A great challenge in multi-targeting drug discovery is to identify drug-like lead compounds with therapeutic advantages over single target inhibitors and drug combinations. Inspired by our previous efforts in designing antitumor evodiamine derivatives, herein selective histone deacetylase 1 (HDAC1) and topoisomerase 2 (TOP2) dual inhibitors wer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which showed pot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 potency. Particularly, compound 30a was orally active and possessed excellent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 in the HCT116 xenograft model (TGI = 75.2%, 150 mg/kg, p.o.) without significant toxicity, which was more potent than HDAC inhibitor vorinostat, TOP inhibitor evodiamine and their combination. Taken together,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therapeutic advantages of evodiamine-based HDAC1/TOP2 dual inhibitors and provides valuable lea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multi-targeting antitumor agents.  相似文献   
22.
23.
《Molecular therapy》2020,28(6):1432-1441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155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24.
Several regulatory bodies have agreed that low-dose radiation used in medical imaging is a weak carcinogen that follows a linear, non-threshold model of cancer risk. While avoiding radiation is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to mitigate risk,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are often critical for diagnosis. In addition to the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principle, a more concrete method of dose reduction for common CT imaging exams is the use of a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 (DRL). This paper examines Canada's national DRL values from the recent CT survey and compares it to published provincial DRLs as well as the DR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 the 3 most common CT exams: head, chest, and abdomen/pelvis. Canada compares well on the international scale, but it should consider using more electronic dose monitoring solution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dose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负载 IL-4 和 BMP-2 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凝胶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及对 BMSCs 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 CMC、GO 制备混合溶液后,分别添加 PBS、IL-4、BMP-2 或 IL-4+BMP-2,在交联剂作用下制备单纯或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支架;取单纯 GO-CMC 凝胶表征观测,包括大体、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检测,以单纯 CMC 凝胶作为对照;取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行体外缓释实验。取 4~5 周龄 SPF 级 SD 雌性大鼠分离培养巨噬细胞,分别与单纯以及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培养,24 h 后行 CD206 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分化情况;取第 3 代大鼠 BMSCs 分别与单纯以及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成骨诱导培养,10 d 后行 ALP 染色观测早期成骨,21 d 行茜素红染色观测晚期成骨。结果大体观察 GO-CMC 凝胶呈棕色、半透明状;扫描电镜观察示,GO-CMC 凝胶孔径及孔壁厚度与单纯 CMC 凝胶相似,但内壁粗糙度增加;FTIR 检测显示 CMC 发生聚合形成凝胶。体外缓释实验示 3 种负载不同因子的 GO-CMC 凝胶缓释性能相似,均呈线性缓慢释放因子。CD206 免疫荧光检测示 GO-CMC 凝胶可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ALP 及茜素红染色示 GO-CMC 凝胶可诱导 BMSCs 成骨分化;其中负载 IL-4+BMP-2 的 GO-CMC 凝胶作用最显著(P<0.05)。 结论负载 IL-4 和 BMP-2 的 GO-CMC 凝胶可诱导巨噬细胞 M2 型分化,增强 BMSCs 成骨分化能力,为后期骨缺损修复及骨免疫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总结臀部筋膜脂肪瓣修复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的效果。方法2018 年 2 月—2019 年 6 月,收治 12 例 13 处长期截瘫伴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患者。其中男 10 例 11 处,女 2 例 2 处;年龄 46~56 岁,平均 51 岁。截瘫 10~20 年,平均 13 年;所有患者均有压疮手术史,术后 3 个月~12 年复发。其中坐骨结节处压疮 11 例,坐骨结节合并大转子处压疮 1 例。创面清创、切除窦道假性滑液囊,采用单侧或双侧臀部筋膜脂肪瓣填塞窦道,术区一期缝合闭合切口。结果术后 13 处压疮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红肿、渗液,术后 14 d 拆线出院。术后局部平坦,外观理想。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4 个月。随访期间压疮均无复发。结论臀部脂肪组织丰富,利用筋膜脂肪瓣修复坐骨结节、大转子复发性窦道型压疮设计、操作简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对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 ALL 损伤诊断及治疗的文献,总结膝关节 ALL 解剖形态、生物力学以及 ALL 损伤机制、治疗现状。结果膝关节 ALL 具有限制胫骨内旋及前移作用,影响膝关节轴移。ALL 损伤后可结合患者体征和 MRI 检查诊断。膝关节 ALL 手术指征尚未统一,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对需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或翻修且伴有高度轴移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 ALL 重建。目前 ALL 重建方式较多,但尚无最佳治疗术式。此外,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术后长期随访研究,远期临床疗效仍不明确。结论ALL 在维持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 ALL 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总结应用踇甲皮瓣再造拇指及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供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应用踇甲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足部供区 15 例。男 10 例,女 5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 34.6 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 7 例,机器绞伤 5 例,电锯切割伤 3 例。Ⅰ度缺损 9 例,Ⅱ度缺损 6 例。入院至皮瓣手术时间 4~7 d,平均 5.2 d。结果术后踇甲皮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末次随访时,再造拇指指甲生长平整,有光泽,指腹饱满;足部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获优 9 例、良 6 例;根据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获优 10 例、良 5 例。患者行走步态正常,无跛行及疼痛不适。结论踇甲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缺损,再造拇指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恒定、易切取等优点,可有效修复足部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