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头孢噻肟(CTX)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治疗SBP寻找一种最佳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静脉滴注CTX 2 g后不同时间血清和腹水中CTX的浓度;所得数据采用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和,求出有关动力学参数. 结果 CTX的体内代谢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与文献报道相同;t1/2β较正常人延长,提示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CTX清除速度减慢;t1/2α与正常人相似,说明CTX分布与正常人无差别;腹水中CTX浓度8 h为1.30 μg/ml,能够达到大多数分离菌的MIC值,10 h CTX浓度为0.5 μg/ml,低于大多数分离菌的MIC值,达不到杀菌效果.结论治疗SBP,CTX最佳给药方案为:CTX 2 g,1次/8 h静脉注射,能够确保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并维持足够水平.  相似文献   
82.
耿旦  黄祖贵  刘辉林 《中国药房》2006,17(19):1478-1479
目的评价3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轻、中度感染的经济学效果。方法14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给予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钠治疗,观察各组疗效、不良反应,并进行最小成本分析。结果A、B、C组有效率分别为81%、83%、79%(P>0.05);总成本分别为(845.66±55.01)、(1065.78±96.26)、(1229.31±111.63)元(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经济性较佳。  相似文献   
83.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稳定性。方法:本品经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其外观、pH值、水分及含量、降解产物等变化。结果:本品稳定性较好,暂定有效期为2a。  相似文献   
84.
头孢噻肟联合超短波治疗慢阻肺感染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孢噻肟联合超短波治疗慢阻肺(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OPD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头孢噻肟联合超短波治疗15天;对照组:60例,用头孢噻肟治疗15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明显改善COPD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肺内炎症吸收,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P<0.05)。结论: 头孢噻肟联合超短波治疗COPD疗效确切,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摘 要目的:探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S)的检测分析。 方法:选取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560 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 MDROS 的检测情况。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分别占比 22.14 % 和 16.79 %。细菌培养标本 724 例,其阳性标本 298 例,MDROS 82 例,多重耐药率为 27.52 %(82/298),其中 MDROS 分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 10 例(12.20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 例(9.76 %),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 菌 46 例(56.10 %),产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 4 例(4.88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2 例(2.44 %),耐碳青霉烯 类肠杆菌科细菌 4 例(4.88 %),其他 8 例(9.76 %)。MDROS 发生的高发部位在伤口,占比 41.46 %(34/82)。 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对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加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s)的头孢噻肟平板试验(CTX-AM)方法。方法将已水化的空白、克拉维酸(CLV10μg)、氯唑西林(CLX300μg)和CLV/CLX(10/300μg)纸片间隔一定距离贴于已接种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头孢噻肟(CTX,0.5μg/ml)-MH平板和头孢他啶(CAZ,1μg/ml)-MH平板上,并将待检菌数个菌落涂于各纸片中央,35℃过夜培养,根据各纸片周围细菌生长情况判定β内酰胺酶的类型。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阴沟肠杆菌029M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质控,并与双纸片增效试验(DDET)和酶粗提物三维试验(TDEM)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CTX-AM试验对5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检测,检出产AmpCs的菌株与TDEM试验完全一致;CTX—AM试验检出同时产ESBs和AmpCs的5株菌中,DDET2株ESBs阴性;且CTX—AM识别的1株产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菌株和3株产其他β内酰胺酶的菌株,DDET试验未能识别。结论CTX—AM试验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读、成本低廉,在一块平板上即可完成对ESBs和AmpCs的检测,适于各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肺感方单用及联合头孢噻肟对肺炎克雷伯菌( KP)生物被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测定肺感方及头孢噻肟对KP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制备KP菌悬液及灭菌载体,将灭菌载体放入含有菌悬液的无菌24孔板内37℃恒温培养以建立体外生物被膜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灭菌生理盐水)、1/4 MIC 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每组均在建模时、建模第3天和第7天加入相应干预药物,在建模第3天和第7天银染法鉴定生物被膜,并采用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受试菌株建模3 d时可形成生物被膜,7 d时可形成较稳定生物被膜。在建模第3天及第7天,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的生物被膜菌丝粘连及细菌团块形成依次减少;建模第7天,模型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1/4 MIC头孢噻肟组生物被膜活菌数依次减少(P<0.05)。结论1/4 MIC肺感方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并可破坏已形成生物被膜,联合1/4 MIC头孢噻肟时作用更为显著,两药具有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的残留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柱: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100-5-C18(25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10 mmol·L-1乙酸铵(55∶45);柱温:30 ℃;检测波长:320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结果:定量限、检测限、线性关系、耐用性、重复性、进样精密度均良好。结论:本法可用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限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89.
陈向明  代现平  孙居锋 《中国药房》2010,(36):3437-3438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噻肟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C18,流动相为1.0 g.L-1的三乙量胺水为2溶0液μ(L用。磷结酸果调:p头H孢值噻至肟6.2钠)在-2.甲7醇×1(608-∶63~20.)0,2流0速7 g为.1L.0-1(mrL=.0m.i9n9-91 9,检)的测范波围长为内2线54性n关m,系柱良温好:25,检℃出,限流速为9为×11.00-9m gL..Lmi-1n-1,RS,进D=样0.1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可用于头孢噻肟钠产品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0.
We report two cases, one of a 52-year-old man and one of a 32-year-old man, who were treated with cefotaxime. On day 23 and day 28 of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s manifested clinically with fever, pruriginous skin rash, and facial edema. Blood tests showed marked eosinophilia and atypical lymphocytosis for both patients, and hepatic cytolysis only in the second patient. Cefotaxime was discontinued in both patients; the clinico-biological picture improved gradually and completely disappeared approximately 4 weeks later. Six weeks after complete recovery,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intradermal testing which was positive to cefotaxime (2 mg/ml) at the 48-hour reading and negative to benzylpenicillin, amoxicillin, and cefazolin at the 20-minute and 48-hour readings. These clinical pictures suggest 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induced by cefotaxime.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only one case of cefotaxime-induced DRESS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Thus, we add two new cases of cefotaxime-induced DRESS and emphasize the usefulness and safety of intradermal testing in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