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36篇
  免费   1249篇
  国内免费   1004篇
耳鼻咽喉   206篇
儿科学   410篇
妇产科学   530篇
基础医学   3907篇
口腔科学   804篇
临床医学   2636篇
内科学   2095篇
皮肤病学   398篇
神经病学   2012篇
特种医学   3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64篇
综合类   462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416篇
眼科学   741篇
药学   2433篇
  12篇
中国医学   892篇
肿瘤学   62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468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634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1296篇
  2013年   1577篇
  2012年   1311篇
  2011年   1482篇
  2010年   1235篇
  2009年   1149篇
  2008年   1246篇
  2007年   1313篇
  2006年   1284篇
  2005年   1212篇
  2004年   1080篇
  2003年   953篇
  2002年   809篇
  2001年   662篇
  2000年   573篇
  1999年   550篇
  1998年   459篇
  1997年   365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372篇
  1994年   297篇
  1993年   234篇
  1992年   280篇
  1991年   272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199篇
  1987年   164篇
  1986年   170篇
  1985年   228篇
  1984年   208篇
  1983年   145篇
  1982年   184篇
  1981年   161篇
  1980年   151篇
  1979年   109篇
  1978年   97篇
  1977年   53篇
  1976年   45篇
  197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就诊的82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颗粒,0.4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菌溶解产物胶囊7 mg/次,1次/d。均治疗21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5%(P<0.05)。治疗后,两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肺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CQ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L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IL-4、TNF-α和Ig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可有效改善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肠道防御素-5(RD-5)、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和溶菌酶(Lysozyme)表达变化及与细菌移位的关系. 方法 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急性肝衰竭模型组40只,模型组再按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分为5个亚组:8、16、24、48、72 h组.模型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诱导ALF.取各组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肝组织和末段回肠组织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检测各组末段回肠RD-5、sPLA2、Lysozyme mRNA及sPLA2和Lysozyme的蛋白表达.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用D-氨基半乳糖成功诱导ALF模型.正常对照组未出现脏器细菌培养阳性,模型组24、48、72 h脏器细菌移位率分别为8.3%、37.5%和58.3%,但72 h小鼠模型的末端回肠结构尚完整,未见黏膜上皮细胞明显脱落坏死情况.模型组大鼠回肠黏膜潘氏细胞RD-5、sPLA2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早期逐渐升高,16h上升至高峰分别为1.291 ±0.153、1.131±0.128,与对照组的0.725±0.116、0.722±0.112比较,t值分别为69.25、95.71,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5、sPLA2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72 h分别为0.415±0.104、0.425±0.076,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55、44.9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Lysozyme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53±0.093,模型组早期亦升高,8h上升至高峰为1.211±0.107,随后逐渐下降,72h为0.704±0.10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4,P<0.01).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sPLA2和Lysozyme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83±0.121和0.650±0.093,高于模型组72 h的0.327±0.086和0.382±0.057,t值分别为12.28、15.83,P值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检查结果相一致. 结论 ALF大鼠模型的回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随着潘氏细胞RD-5、sPLA2和Lysozyme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脏器细菌移位率增加,且不伴有明显肠黏膜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索构建人肺鳞癌体外类器官培养的实验方法,并对成功建立的类器官模型进行组织层面评估。方法:收集早期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原位肿瘤标本,在以基质胶凝固液滴为基础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将培养的类器官用Histogel包埋并制成石蜡标本,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成功建立了肺鳞癌类器官的体外培养方法,HE染色提示细胞核浆比高,核异型性符合肺鳞癌细胞特征;免疫组化显示细胞P63阳性,TTF-1阴性,与肺鳞癌分子病理特征相符。结论:本实验初步建立了人肺鳞癌患者的体外类器官培养平台,将为肺鳞癌的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新模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我院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血流感染治疗和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8年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8年血培养标本分离细菌2 587株,革兰阴性菌1 243株(48.05%),革兰阳性菌1 123株(43.41%),真菌221株(占8.54%);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482株/18.63%)、肺炎克雷伯菌(271株/10.48%)、铜绿假单胞菌(97株/3.75%);主要革兰阳性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83株/22.54%)、金黄色葡萄球菌(157株/6.07%)等;主要真菌为近平滑念珠菌(106株,4.10%)、白色念珠菌(32株,1.24%)等;4年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逐渐下降(P<0.01),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上升至10.05%(P<0.05),共检出33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我院血培养标本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同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血流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研究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聚乳酸乙醇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支架与成骨样细胞MG-63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将成骨样细胞MG-63复合于支架材料BC-PLGA-HA和BC-PLGA上,分别为BC-PLGA-HA组和BC-PLGA组,通过扫描电镜、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以及碱性磷酸酶检测,观测细胞生长情况。结果细胞接种5 d后,BC-PLGA-HA复合支架材料上的细胞比BC-PLGA支架生长密集,BC-PLGA-HA组、BC-PLGA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422.12±0.15)U/L、(289.36±0.21)U/L、(75.34±0.08)U/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00,P=0.002),BC-PLGA-HA组高于BC-PLGA组,此两组碱性磷酸酶洗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PLGA-HA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并观察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兔BM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对细胞进行鉴定,并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培养,通过钙钻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分离培养3d,可见贴壁细胞呈三角形、成纤维形或多角形外观,培养10~12d细胞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明显加快;使用条件培养基传代培养2周,细胞呈集落生长后开始形成钙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兔BMSCs,经过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98.
In this study, significant contamin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environment was observed (P < .004). Sampling of inanimate surfaces and equipment fou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ciprofloxa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and multi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ith similarities (60%-80%) to blood culture isolates.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